国内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和大规模流失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在第九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对基金业人才储备不足的担忧被再次摆到桌面。但意外的是,私募基金也在大倒苦水,感慨招揽人才不易。
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7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了更换。而在2009年和2008年,这个数字分别为108只和77只。显然,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呈增加趋势。
国内基金业的人才流动问题,也引起了境外同行的关注。富达锥体国际顾问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Kevin Uebelein在论坛上表示,在美国,一个投资组合经理在一家公司任职的平均年限是五年,而在中国,基金经理在一家公司的平均任职年限只有两年,而且现在的趋势还在恶化。
事实上,Wind数据统计显示的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只有1.78年。这么短的任职年限,“意味着基金业绩的不连续,意味着客户对公司缺乏信心。”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总经理于华一语中的。
于华表示,有些机构客户内部规定,只要某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更换,就要马上赎回,等到熟悉新基金经理的风格且满意其业绩表现后,再考虑重新买回去。这样的震荡,对公司、市场、客户其实都不是好事情。
问题一目了然,但解决问题的路径却并不清晰。海富通基金公司总经理田仁灿坦言,在中国基金业要留住人才很不容易。“我们很难向员工保证企业能够长期按照某个战略去发展,因为股东会变,我们的目标也不太清晰,这的确是一个现实。”
此外,基金公司能够为员工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但挽留人才的重担必须由管理层来挑。田仁灿认为,在中国基金业的特殊状况下,管理层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
但是,作为基金经理流失后的主要去向之一,私募基金业同样面临人才不足的窘境。
深圳武当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田荣华坦言,私募基金人才的积累,并不像外界了解的那样容易。“很多研究员还很年轻,从业经验也就是2~3年。所以,我觉得目前中国的阳光私募基金,整个行业的投资研究实力是偏弱的,人才质量也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强。”
田荣华认为,中国的私募基金,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是很脆弱的一个行业。现在浮出水面的阳光私募基金,快速发展也就是这三四年时间,每个单位管理的规模,包括整个团队的规模都非常小。“私募特点决定它不可能做到特别大的规模,也可以说它容纳不了太多太强的人才。”(王艳伟)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