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不能总是盯着眼前,因为眼前的一切马上就会成为过去。我们要做的,是预判未来,因为未来的一切马上就会走到我们眼前。
本周我们邀请到了沈阳市内8家券商分析师以及1家投资机构分析人士,共论年底市场走向与可能出现的跨年度行情。
自11月中旬以来,市场呈现回落、整理的态势,在市场观望情绪最浓厚时,往往也是市场中孕育新的机会之时,已经开始有人揣测跨年行情出现的可能性。
年报预期起到支撑作用
大通证券许鹏认为,即将到来的12月份,尤其是12月中旬,市场将迎来重大的方向选择时间窗。结合目前的种种情况看,市场很可能在12月中旬选择向上,继而出现一轮跨年度的上涨。之所以这样认为,一个主要的论据在于年报预期。
许鹏介绍,宏观经济在2010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由于当初4万亿投资项目的推进,大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极强的帮助,仅仅从三季报来看,已经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在三季报中预计年报保持正向增长。中小板类上市公司平均预计增长幅度更超过3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从权重股的角度看,虽然银行类个股不存在送配预期,但银行股的业绩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股2010年的业绩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地产行业虽然连续遭遇利空打压,但2010年的业绩也不会太差。石化、有色金属等大盘蓝筹类个股的业绩也都符合市场之前的预期,当年末临近,此类处在低估值水平的个股,即便不能带领大盘强势上涨,至少也不会再拖累指数。
真正的亮点在于中小盘个股,尤其是那些有送配潜力的中小盘个股。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两市总股本低于5亿股、每股未分配利润大于1元、每股资本公积金大于2元、2010年预测每股收益在0.5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超过150家,这些上市公司都具有极强的分红送配预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年报公布日期提前于主板市场,而中小板又是高送配个股较为集中的板块,从时间上推算,如果想运作年报行情、炒作个股送配,应从今年的12月份就开始动手。从这个层面看,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这个阶段,市场对业绩以及送配的预期,将推动市场出现一轮较为明确的上行走势。
抑制物价促使资金回流
瑞银投资相关负责人刘东升认为,在今年4月~7月期间,很多市场人士都感到奇怪———国家的4万亿投资以及2009年的天量新增信贷明明放出了大量的流动性,按理必然有部分流动性涌入股市,推高股价,但出人意料的是,股市不但没有上涨,反而在这期间出现明显的下跌走势。很多股市投资者都在追问:资金究竟去了哪里?
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资金涌入楼市,推高了房价。时至今日,当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资源类商品价格走高的现象日趋严重,国家开始出手平抑物价时,相信大多数投资者才意识到,在今年4月~7月期间,资金不仅仅是流向股市,同时还流向了其他行业进行囤积居奇,从农产品近期的疯狂上涨可以看出,大量流动性资金已经在该领域布局多时。此后,管理层近期接连出台措施,严厉打击农产品的恶意炒作行为,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平抑物价。
另一方面,由于欧债危机再度浮现,美元指数开始走高,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国内一些囤积资源类商品的炒家在短期内已经看不到上涨空间,因此,不排除在年末阶段,大量前期从事炒作农产品、有色金属、原油的资金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套现。而目前楼市由于连续遭遇调控,已经不适合投资。
“庞大的流动性必须要找一个渠道宣泄,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刘东升认为,从目前的整体环境看,农产品不让炒了,大宗商品不让炒了,楼市不让抄了,资金的出路只剩下了股市。因此,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商品价格走势,一旦农产品和资源类商品价格出现进一步下跌,那么股市中的机会将立刻显现。
从市场规律看,炒作农产品和能源的资金,必然是押注在元旦前后供应紧张时逢高出货,撤出资金。因此,股市在12月中下旬很可能迎接从这些市场中撤下来的资金,新一轮的资金推动型上涨可期。
中央经济会议带来机会
长城证券分析师左嘉认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股市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市场经历了10月份的上涨之后,整个11月份都在整理,主力资金已经从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个股上完成了出货,正在借市场回调之机寻找新的热点。对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场虽然对明年的信贷投放总量不抱过高的预期,对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持认可态度,但对于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利好扶持这一点,则是持坚定不移的相信态度。也就是说,在炒作资源价格上涨之后,市场将重新把目光放在新兴产业、产业升级改造这两大主线上。
从时机上讲,12月11日左右,将公布1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很可能由此再度收紧,但这是市场预期之内的事情,一旦这种预期得到兑现,那么空头难以再找到新的理由打压股指。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新的政策导向将陆续公布,给已经调整充分的市场带来新的炒作机会。建议投资者关注中小市值,业绩优良,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个股。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