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数千亿囤港热钱多渠道涌入内地 或进入楼市股市

2010年11月24日 11: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大渠道登陆 投机人民币升值 炒作楼市股市

  种种迹象表明,囤积在香港的来自美欧日的热钱规模大增,狂赌人民币升值,伺机通过银行汇兑、贸易和投资三种方式进入内地,最终进入楼市和股市进行投机。

  囤港热钱规模大增

  23日,中银香港等许多内地在港金融机构分析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流入内地的以港澳台储蓄资金或投机资金为主,但现在既有来自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热钱。“可能东南亚其他国家由于低利率,与中国内地有利差,很多资金都进来了。”中银香港分析师黄明表示。

  香港金管局发言人透露,今年香港80亿元人民币兑换限额到9月底时还剩余一半,但在10月下旬就被用尽。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内就用掉了40亿元人民币兑换额度。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有大约6500亿港元的热钱囤积香港伺机进入内地,而那些换成人民币的资金去向就更加明确了。

  香港大福证券分析师刘娅对记者表示:“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外汇是没有管制的,基本上一天来个一千亿美元或几百亿美元,是没办法阻止的。”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专业委员温天纳形容说,世界各地的资金在香港就像流水一样自由,可以流入股市、楼市,也可以流回西方国家。而这些资金要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则成了中转站,渠道就是银行和各外币兑换点。

  热钱多渠道涌入

  香港有关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在银行兑换和汇钱两个环节上,热钱在香港都有机可乘。尽管香港的银行基本都严格执行特区政府的规定,即每一个本地居民每天只能兑换2万元人民币、汇8万元人民币到内地,但还是可以采用在各家银行开户、蚂蚁搬家的方式,让热钱通过银行流入内地。

  据了解,囤港热钱公开进入内地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贸易渠道和外商投资渠道。按香港的规定,贸易和投资资金是不受兑换和汇款数量限制的。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份报告中了解到,外管局最近的专项行动显示,热钱违规流入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方式五花八门。有关案例显示,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价格做文章,即通过高报工缴费、虚增可收汇额度和转移定价等方式达到多收汇、多结汇目的。外商投资项下的热钱很多与“虚假外资”有关。部分外资企业虽有真实项目,但无真正“外资”,有的干脆就是“空壳企业”,所需外汇通常通过中间人与地下钱庄之间进行交易,资本金结汇后用于归还地下钱庄或境内外出资人。

  “热钱进入的重要目标就是股市、楼市,以获取资产价格上涨收益,这符合热钱的投机套利本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从外管局的专项行动看,热钱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往往通过贸易、外资、银行、个人等多个渠道,既有企业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有的是集团公司内部关联企业套汇运作。如香港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境内多家房地产企业,由境内子公司以人民币资金垫付土地拍卖保证金,香港母公司通过设立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方式将外汇资本金结汇后偿还代垫款。上述企业涉嫌违反资本金支付结汇制、非法套汇、擅自对外放款和擅自经营金融业务等,违规金额较大,资金链条复杂。也有个别银行向境外个人发放中长期房屋抵押外汇贷款,且房贷结汇后用于购买境内房产。

  对于热钱进入股市,外管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发现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虚构用途将资本金结汇后进入股市的案例。此类案例中,外资企业以支付货款等名义向银行申报资本金结汇,将结汇所得人民币划给境内关联企业,关联企业再以往来款等名义将资金原路划回。外资企业收回此笔人民币资金后,不再受结汇时申报用途限制,从而流入A股市场。

  内地香港联手防范热钱

  “内地和香港在打击热钱方面需要有信息沟通,建立监控限制外部热钱的工作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有关官员表示。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称,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港元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将给香港防范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增加难度。

  “这也不难理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对于拒绝热钱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只能从遏制投机、防止资产泡沫风险恶化的方向对热钱流入进行围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

  对备受关注的热钱流入问题,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表示,在一些国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中国政府会加强对流动性的监管,防止热钱流入,特别关注流入房地产等敏感领域的热钱。  方家喜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