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创业板解禁拉开序幕,在大小非减持获利的同时,另一个隐秘的队伍,也在同享这一盛宴。
这个队伍就是解禁股 “猎手”,他们捕获解禁股,再将其从二级市场转手,从中获取不菲收益。
职业做大小非解禁的陈亮(化名)就是其中一员。他带领的一个五人小团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赚了15个亿。他们把目标锁定深圳南山区,这个在过去一年中诞生创业板企业最密集的地方,而创业板那些前十大股东是他目前最重视的客户。“现在只要减持市值不超过5个亿的,我们都敢接。”他表示。
同时,一些私募基金、券商和公募也参与其中,在A股市场扮演了一幕越解禁越涨的离奇逻辑。创业板解禁后,大小非大宗平台成交金额节节攀升,“猎手”们的蛋糕迅速增大了。
而大小非的要价也从过去的8折一路爬升到了9.6折。
15亿暴利
深圳7月的骄阳下,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已经汗流浃背地等了陈亮半个小时。
这位董事长需要陈亮一次接下打完折后价值4个多亿的大非。虽然当时大小非市场已经很火爆,但他觉得分批减持要公告多次很麻烦,而且控股股东多次减持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这位董事长已接洽过几个机构,但一次承接4个亿的压力很大,他已经不能再等了。他急需用减持资金来向亏损的连锁企业输血。
见面后仅用了两个小时,解禁的内容就已敲定,按照前一天收盘价的9.6折,其中包含介绍的券商获得1%的佣金。
在7月份的第二周,这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以9.6折的价格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过户到了陈亮在中介券商指定的账户。作为中介人的券商要求,必须通过该券商减持这部分股份。
随后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一个月上涨约40%,而期间大盘上涨不足10%。
“那次接的盘子太大,一次出不完,用封涨停板的方法肯定会被查,只能边拉边撤”,陈告诉本报,当时市场人气还不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出货完毕,这笔生意他获利超过了一个亿。
他更常规的做法是 “涨停板出货法”,即直接从二级市场上把标的股票封在涨停板,然后在涨停板上出货,他表示,“这种方法适合解禁规模不太大,一次能出完的”。
涨停板出货法是风险控制比较严格、需要快进快出的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爱。本报确切获悉,今年年初,一家中型建材企业通过深圳的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做减持,一天收益就超过了20%。
上述券商资产管理部告诉本报,据他了解,部分公募基金通过承接私募基金的抛压也参与其中,大量机构席位高位换仓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产业链成型
“前段时间只要有大小非的单子出来,火爆得很,很难抢到。现在创业板慢慢开始解禁后,大小非抛售的动力很强,而且创业板监管机构都盯着,盘子太小出货难,打折的空间比较大。”中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本报,该人士曾撮合了多宗大小非减持的交易。
创业板解禁首日,吉峰农机大宗交易折价14.4%;银江股份则折价15%。据本报统计,首批创业板公司解禁以来,大宗交易平台成交金额倍增,截至11月11日,深交所11月份的成交金额约为61亿。而此前4个月分别为33亿、48亿、30亿和25亿。
截至11月11日,创业板共发生78笔大宗交易,总金额达到14.4亿元。
在大小非减持操纵的作用下,部分股票形成了越解禁越涨的潜在逻辑。吉峰农机和银江股份在解禁当日,涨幅都超过了5%,且解禁前都有机构席位大量买入。
一位基金公司的研究员透露,有些基本面不错的股票在解禁时因为可以拿到筹码可能会涨,但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越解禁越涨的股票存在被操纵的行为。
实际上,大小非操纵减持的产业链早已形成:券商营业部通过大小非开设的账户找到客户,一般收取减持金额1%的佣金后介绍给券商的资产管理总部或者私募机构,打折的基准和比例谈妥后直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卖给承接机构,并要求在该券商账户减持以收取千分之一佣金。
本报获悉,许多上市公司的董秘经常打听相关信息,而一些经常调研上市公司的研究员也作为中介参与其中。
而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警示,有消息称,深交所对机构买入创业板及中小板股票进行窗口指导;此外,相关部门将公募和私募“对倒”列为基金监管的关键词之一,等等。
事实上,近期大量创新高的股票显示,其买入和卖出前几个席位均为机构。近期开始飙升的深天马在11月3日前五个卖出席位中有四个是机构席位,买入前五均为机构席位。类似的情况在涨幅巨大的莱宝高科上也在反复发生。
创业板解禁本是陈亮再次赚大钱的机会,但在监管压力下,他开始有些担心,“深交所的股票盘子小、好做,但是交易所查得很严,创业板的解禁还在摸索,只能靠多打点折提高安全边际,但几个亿的大钱还不敢赚。如果以后实在没有操作的空间了,就转型去做PE”。(经济观察报 李保华)
参与互动(0) | 【编辑:贾亦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