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涨价"连续剧"或超期播放 投资主旋律应紧扣通胀(4)

2010年11月08日 11: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生产者:直面通胀“严冬” 微薄利润雪上加霜

  粮食、棉花、稀有金属价格节节攀升;能源、人工、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全面通胀的时代,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还有多少剩余?有人悲观地说,全面通胀时代是制造业的真正寒冬。通胀格局下,制造业的利润为何被蚕食?制造业又该如何应对通胀时代的利润复苏?

  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空间

  王先生是华东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的老板。今年以来,钢材价格的节节上涨令他忧心忡忡。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第一周,全国钢材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5%。然而,这一数据传导到王先生的企业,他的钢材原材料成本上涨了30%左右。

  王先生不得不把这增加的三成成本传导给他的委托客户——某特种设备生产企业D公司。但D公司没法继续向他们的客户传导增加的成本,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全球做同类设备的企业有400多家。在参加设备采购招标会时,我们的报价一上去,立刻就有人会降价把客户抢过去。”

  仅钢材价格这一项成本上涨,王先生和D公司的利润分别会下降10%和15%左右。这意味着在价格战中本已所剩无几的利润空间再次被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摊薄。而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传导到D公司这样的制造企业戛然而止,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上下游的“两头挤压”。

  在我国,农产品向食品的价格传导渠道比较明显,但在竞争过于激烈的制造业,几乎很难把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传导到消费者渠道。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来消化上涨的成本,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这导致企业盈利减少,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破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说,由于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上升以及土地成本上升,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将对企业利润形成强烈的挤压,未来需要高度重视。

  输入性通胀压力雪上加霜

  进入11月,众多研究机构纷纷警告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必然对国内价格水平产生深远影响,对制造业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我国是石油、铜、大豆等重要进口国,这些原材料价格今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8月下旬以来,表征原油价格、大豆价格等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止跌回升,连续上涨,到10月初达到两年以来高位。

  东莞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由于CRB数据能率先反映通胀情况,CRB高涨信号说明10月我国CPI和PPI指数将继续上涨。

  从PMI数据也可看出国际大宗商品的输入性通胀风险。民族证券指出,在10月PMI分项指标中,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仍然是“一枝独大”,占据上升指标数值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未来物价增长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无明显证据支持短期见顶迹象。

  从国内政策看,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大幅飙升,这些政策在短期内不会取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国际大宗商品的输入性传导相互叠加,这些支撑了未来PPI的继续走强。

  对于制造业而言,输入性通胀所带来的杀伤力不容轻视。分析人士指出,国际市场中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我国的进口成本,同时,也将继续增加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在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制造亟需寻找新路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失,可能使我国告别过去的廉价商品时代。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要想改变通胀背景下微利被蚕食的境地,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品牌、技术等一系列优势,应对竞争。

  今年5月,D公司申请全球通用技术认证的特种设备生产资质取得了成功,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该认证的特种设备生产企业。

  “像我们这样的制造企业,要应对现在的困境,最重要的是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技术能力强,如果国家能够出台政策,提高特种设备供应商的技术门槛,我们就能够挤掉一些竞争者,发挥出我们的优势。”D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但是,提高技术门槛仅是个别企业可以选择的出路,更多的企业并没有办法直接应对不断上涨的成本。知名学者郎咸平则指出,输入性通胀造成制造业的成本大幅度提升,无序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只能进行价格大战,同时人民币升值减少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下,企业要积极应对,挖潜增效甚至减员;同时,政府应该同企业一道,积极作为,制定更多灵活政策,强化企业定价权。(记者 周婷)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