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帝国米高梅还是倒掉了。它的破产在处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与“老态龙钟”的米高梅相比,中国电影无论是市场规模、融资手段还是技术革新,仍处在“小学生”水平。所以,别急着幸灾乐祸,正处于上升期的“小学生”或许能从米高梅的倒掉中得到些有用的警示。
警示一:政策导向的决定作用。
米高梅濒临破产的消息喊了不止一两年,尤其在美国的错误政策引爆金融危机以来,作为其支柱产业的电影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中国电影家协会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故事片产量从2007年至2009年以100部/年的速度锐减,以欧美为最。在这样恶劣的经济背景下,米高梅的倒掉不足为奇。
反观我国,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产业新政”的出台,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在金融危机期间逆市飘红,不仅产量连年递增,国产片票房也连续6年反超进口片。
然而,根据对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将从2011年3月起对美国进一步开放娱乐产品市场,只保留两家国有电影发行公司的进口权,每年还要引进20部外国分账大片,美国电影公司将获得自由选择国内企业合作引进电影的权利。
看来,我们对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老本儿”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市场完全放开,国内外大片“真刀真枪”地比拼,《唐山大地震》引以为豪的“地震高科技”恐怕会沦为“小儿科”,未来的政策环境势必对中国电影产生不小冲击。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加快研究制定“后WTO时代”中国电影的指导方针已迫在眉睫。
资料图片:这是2006年3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米高梅公司拍摄的该公司曾经获得的奥斯卡奖杯
警示二:产业链扩张。
谁都明白,在“投融资→制片→发行→院线→衍生品”的电影产业链中,谁掌控的链条越长,风险就越低、收益就越大。
米高梅曾是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但在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放弃了其他业务,以制片为主业。然而,在此期间,以时代华纳为首的一批电影公司看准了电影产业的“火车头效应”,在广告植入,DVD、玩具等衍生品开发,迪斯尼公园建设,院线扩张等上下游产业链齐头并进,不断挤压着米高梅的生存空间。
反观我国,虽然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电影企业正加速产业链扩张,特别是进军院线建设、电影音乐、网游等衍生品开发领域,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的产业链长度、创意能力和技术水平仍存在致命缺陷:一是人才储备不足,二是盗版猖獗,这些都威胁着产业链构建的社会生态。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市场中介体系。
警示三:谨防托拉斯效应
米高梅之所以被迫回到制片领域,正因为它曾经垄断了全美电影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1948年,反托拉斯法波及美国电影业,树大招风的米高梅难逃厄运。因此,如何平衡产业链扩张和打破行业垄断,成为美国相关部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主要任务之一。
反观我国,虽然电影产业整体繁荣,但行业垄断已有所显现:隶属于同一公司或几家公司的制片方、发行方、院线方,在放映场次、推广策略、发行时间、票价制定、上映时机、放映频率等方面形成了垄断联盟,造成“少数大片一统天下、小成本影片无处生存”的格局,这直接造成了“少数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多数电影却难赚钱”的窘境,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如何疏导电影后期和下游的渠道,合理安排档期,加快构建文艺类、惊悚类、喜剧类等类型电影院线,以实现百花争鸣的电影发展格局是相关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 周宁)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