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限售股已于11月1日解禁,投资者普遍担心当天创业板暴跌,但周一的行情却出乎了人们的预料,创业板指数不但没有下跌,反而以大涨收盘。那么,这仅仅只是一日行情还是意味着创业板持续走牛?
如果仔细端详中国创业板的基本面特征,则很难乐观起来,也不敢断定这是创业板牛市的重启,对于创业板股票的投资会更加谨慎。中国创业板开设已满一周年,在这一年里,创业板“制造”的亿万富豪数量超过了500人,其中资产超过10亿元的有73人,千万富翁近千名,超额募集资金近600亿元……俨然中国的创业板已成了“造富板”。如果创业板企业真的在高增长,如果真的是潜在的冠军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即使诞生更多的亿万富翁又有何妨?但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国创业板仅仅只是个“造富板”和“圈钱板”,而非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高速成长的加速板。
高成长性应该是创业板之魂,但随着中报和三季报的披露,创业板高增长的光环在不断褪色。大部分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甚至不如中小板和主板公司,这让估值高高在上的中国创业板颇为尴尬。
目前68倍市盈率的创业板估值远高于45倍的中小板和20倍左右的主板市场,但134家创业板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6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30%,远低于主板市场的43%。若拿今年的半年报来比较,创业板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长率更低,上半年仅为25.8%,远低于中小板的46.8%和主板的56.9%。从创业板的净利润增长率来看,显然与“高增长”的标贴名不副实。另外,从净利润增长率分布的时间特征来看,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都是高速增长,然后上市后逐渐回落,并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大部分企业都从高增长的神话回归平庸。
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创业板中的那些“高新技术企业”(有人统计,截至10月22日,130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占比为92%)其实也不可靠,而且水分很大。一位科技部的官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至少有五成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是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是为了享受优惠的税收减免。”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剔除,那么创业板中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可能是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
显然,权力寻租危害极大,应该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大顽疾,要想让畸形的市场走向健康,必须要打破权力寻租的格局,否则很难营造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其实,目前中国股市畸形和公司造假的主因就是权力发审,而创业板却仍在延续主板市场的权力发审,在“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情形下,要想尽快上市,花钱疏通关系就成了必然,否则好企业未必上得了市,这就是上市公司快速变脸和高成长企业走向平庸化的主要因素。
另外,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现高速增长的创业板公司,实际上大部分有业绩包装的成分,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钱就开始回归真实,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滑坡。如果上市公司报表中出现研发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些非正常的费用突然大幅飙升时,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摊销IPO的隐性开支,或者是控股股东在进行财务腾挪。
当务之急,应尽快将证券发审的权力从监督部门中独立出来,引进注册制,减少权力发审的环节,减少企业上市成本,但要“宽上市,严监管”,同时要加大创业板公司的供给数量,以平抑市场的过度需求,但前提是真正的市场化发行和减少大盘股的上市,否则就变成了圈钱竞赛。
其次,要加大对中介机构包装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要提高违规惩罚的成本,一旦发现有造假、违规的上市公司应该严刑峻法,对于主要责任人除了经济惩罚之外,还要追究必要的刑事责任,以严肃市场秩序。
第三,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限制一级市场的“裸申专业户”,让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效衔接。对此,笔者曾多次建议监管部门对一级市场申购采取“市值配比认购法”,让申购者按照市值与可申购量1∶1的关系来申购,这样会让二级市场没有股票者不具备申购资格,杜绝“打新专业户”。
第四,应该规范保荐机构的定价行为,避免其与发行人合谋欺骗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当然,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也应该理性购买,不能再疯狂地追涨杀跌,否则市场很难恢复理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苏培科)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