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创业板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券商:创业板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2)

2010年10月27日 07:4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创业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N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及韩国KOSDAQ市场是目前发展较好、交投活跃、影响力大的创业板市场,欧洲新市场、台湾柜台交易中心等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创业板的发展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产业升级的过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兴产业大多为高科技企业,高度的竞争和淘汰率,需要高效率交换的要素市场,其核心是资本市场。我国创业板市场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高成长创业创新型企业,以及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企业。通过创业板引导全社会更多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板的市场化机制,这也是促进资本向新兴产业和创业创新活动的最有效配置。

  4、创业板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

  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产业构成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互动的关系。资本市场中不同产业上市公司盈利的变化、市值的变化、上市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产业的兴衰。而同时,资本市场中不同产业上市公司的变化,也加剧了产业调整和更替的步伐。

  九十年代后,美国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由于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美国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统计,1994年至1996年,高科技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27%,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和4%。

  在1986年至1990年期间,纳斯达克TMT企业仅为50家。但在随后的近20年里,由于微软、甲骨文等优秀企业的上市产生了“集聚效应”。其间,纳斯达克共上市了580家TMT企业,其中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上市了近256家TMT企业,占比高达37.54%,其中不乏搜索引擎的Google等一批具有更新商业模式的TMT新锐公司。

  正是由于资本市场强大的引导作用,带动了更多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带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创业和创新活动中。正是由于资本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为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大、业绩波动大的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支持,在资本市场上完成残酷的“适者生存”。

  当然有时候这个过程由于市场的过度投机热情而变得扭曲,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任何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这种从过热、过剩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虽然互联网泡沫中不少企业在竞争中最终消亡了,但企业中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被整个产业吸收利用,产业并没有消亡而是得到了快速发展。

  5、创业板是培养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沃土

  从NASDAQ的发展来看,很多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这里产生,并迅速进入世界500强,在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历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成长最快的100家公司来看,NASDAQ支持的公司占到了大多数。2010年其评选的全球成长最快的100家公司中,NASDAQ上市公司有70家,其中24家信息技术公司,18家生物医药公司。

  随着我国创业板的逐步完善,在我国大量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资源的基础上,伴随我国新兴产业中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也将产生世界级的杰出企业。

  6、正确看待创业板中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风险

  创业板中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规模小、业绩波动大,所处行业整合多、技术革新快,市场格局和竞争地位变化快。因此,创业板中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比主板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对投资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投资者具备更强的判断和甄别上市公司发展前景的能力,还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从海外创业板市场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公司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例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2003年至2007年间,纳斯达克退市公司数为1284家,超过了同期该市场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数量,以至于纳斯达克在2007年末的公司总数仅为3069家,低于2003年末3294家的水平。当然,有些公司退市并不是因为破产,而可能是又转为私有化或者被其他的企业兼并。

  通过退市机制创业板市场能够形成良好的信号传递效应,逐步建立起对上市公司严格的约束机制,保证市场形象和整体质量。 (国信证券研究所)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