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即将迎来一周岁生日。一年以前,经过中国几代证券人努力,披沥十几载春秋风雨的新事物——创业板在各界冀望中终于艰难破题。近一年来,创业板在舆论的褒贬声中和市场各方人士的注视之下举踵前行。
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建设离我们的理想还有多远?
客观地看,单就近一年来创业板的市场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与混乱。对此,尤其需要我们澄清认识,辨析主体,看清方向。只有客观、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创业板的推出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各种情形,才能“明得失,知成败”。
让我们先看一下创业板的“出身”。
历史地看,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奉行“科教立国”的基本国策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从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引导到倡导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动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大量优秀的高科技、高成长企业。这是创业板推出和发展的一个市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业板市场是顺应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促进民间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
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约束,外需萎缩和国际产业调整等压力,都促使我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呼唤着资本市场给予新的战略性支持。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创业板历经十载终于“破茧成蝶”。藉此希望创业板能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资本之手,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虽然经历了近20年发展,但依然是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具有资本约束不到位,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和监管模式不完善,机构投资者比例偏低,市场股权文化亟待培育等阶段性特征。不可否认,创业板也存在着这些与生俱来的“天然”母体特征。应该承认,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板并不“完美”,也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
事实上,创业板市场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内在要求,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因此,我们应当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匆匆走过一年的创业板市场。创业板的推出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市场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创业板市场受诟病较多的问题通常包括“三高现象”(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率)、非创业股东的部分高管辞职套现、部分公司成长性不足等。当然,不要规避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可控或是否处在监管者的视野之中?还有,这些问题是否会危及创业板市场的生存与发展,还是完全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等方式予以逐步解决呢?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