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财富效应的基金行业正在遭受“用脚投票”的报复。据统计,新近成立的14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募集水平仅为16.69亿元,其中多达9只基金规模低于10亿元,与之相比,曾经动辄募集资金过百亿元的火爆行情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刚刚经历“黄金十年”的基金行业盛极而衰在所难免。今年上半年,国内60家基金公司的652只基金产品合计亏损4400亿元,广大基民为此需另付出149亿元管理费用。不消细说,这种花钱雇人代为赔钱的博傻游戏岂能长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金行业今日之危其实早已祸根深埋,即便在其发展最为迅猛的2007年,顺风顺水的表征之下无非只是股市泡沫吹出来的地基,而其原本就显孱弱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不仅被掩饰,而且被稀释,及至股市泡沫破灭,基金“专业理财”的真实水准基本也就图穷匕现了。
任何结果都是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基金危局从其内因分析主要有两项:
其一,行业自律松散,信托责任不足。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前有上投摩根的唐建,后有融通基金的张野,今年又冒出光大保德信的许春茂, “老鼠仓”横行,加上高管内讧、股东争斗,及至“豪宅门”、“小三门”等花样繁多的丑闻、闹剧,所谓“诚信为本” 几乎沦为空谈。
其二,人力资源匮乏,专业水准平平。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加之激励、约束机制扭曲,基金行业人力状况加速呈现涸泽而渔态势。2007年,全行业171只基金发生经理人变动,2008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上升至247只,占全部基金数量的56%,作为结果,目前全部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足3年,大量80后基金经理任职年限甚至只有1-2年。
原本病怏怏的幼苗,植根的土壤又很贫瘠,内地基金行业所处的制度环境起码存有三项扭曲制约其成长,具体包括:
首先,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固定比例收费政策近乎必然地驱动基金公司重销售、轻管理。仍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基金业绩如此不堪,不少基金重仓股甚至跑输大盘,然而因为股票型基金新增1021.87亿元,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照样增长19%。殊不知,这种无原则的反向激励最终必然导致行业信誉严重透支。
其次,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内地基金业至今仍处“看天吃饭”原始状态。今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大跌28.31%,在此单边行情下,基金经理不仅缺乏做空手段,反而还需受制于仓位比例下限规定,因此,其腾挪空间甚至小于经验老到的中小散户。
再次,相比基民处于强势的基金公司,相比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只能算作弱势群体。由于后者显著表现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基金公司必须与之展开的合作完全处于不对等地位,其所攫取的基民利益很大部分实则又为银行吞食,更不用说,基金自身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削弱自身积累。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市场环境下最起码的底线。我们希望,曾被寄于深厚期望的基金从业者、管理者,正视上述弊端,化解上述弊端,切勿得过且过一再挑战市场底线。(《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