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高管挂靴:合资基金“水土不服”后遗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外方高管挂靴:合资基金“水土不服”后遗症

2010年09月13日 10: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从2004年第一家获批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联安成立以来,“水土不服”就像阿喀琉斯之踵一样困扰着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这些“水土不服”的表象是外方股东高管的纷纷离场,而背后却是文化的差异。

  外方高管离职潮

  自从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出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影之后,曾经一度盛行外方高管。然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说法并未能在基金业应验,如今,许多外方高管已经纷纷离职。

  据《第一财经日报》粗略统计,截至记者发稿,已有近10位基金公司外方高管挂靴而去。如来自新加坡的陈进贤——曾任招商基金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来自澳大利亚的高亚华——曾任招商基金副总经理和招商现金增值基金经理;号称“基金教父”的外籍人士雷贤达——曾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来自英国的殷觅智——曾任中欧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来自比利时的凡乐德——曾任金元比联投资总监。

  资料显示,自2004年4月22日光大保德信成立开始,其第一任总经理和投资总监均是英国人,总经理是曾担任高盛基金管理公司的汤臣。而这些洋高管在纷纷离场之时,不少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也纷纷发生变更,“水土不服”迹象甚是明显。而记者近日获悉,上海某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近日恐将再度生变。

  文化差异

  “外方股东派驻的高管离场,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公司的管理文化上的差异,而这背后则是中国诸多的文化在许多外方高管看来是太难以接受。”上海某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高管对记者如此表示。

  从记者采访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这些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看来,“关系”从来都是一个公司生存之根本,从公司产品研发、报批,再到发行,诸多环节都需要各种各样的“关系”来进行维护方可成功。

  上海某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销售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销售与银行渠道交往之后,外方人员很难适应。“外方人士总是认为专业的数据、业绩等是说服银行的关键因素所在,而实际上,中国的一些文化才是目前这个行业的正道,酒量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而同时,公司内部的人事关系也让不少外方人士难以应付。“外方管理人士多数是对其外方股东负责,直接向股东汇报工作,而中方的管理人士则在向股东汇报工作之外,同时还要向直属领导负责,因为部分高管就职于基金管理公司更多的是为仕途着想。这些显然是外方人士所难以接受的。”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投资理念不同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业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已经从一棵小树俨然成林,但是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公募基金所倡导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并未真正形成生存的土壤。这种投资氛围的不同也让外资高管难以适应。

  “外方高管们更倾向于精选个股并长线持有,他们在择时上并不太在意,这显然不适合A股市场。在调研上市公司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分析方法,使得外方高管也难以和上市公司高管达成比较畅通有效的交流。”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显而易见,国内基金业尽管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对无论是海归或外国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内的基金投资者不仅关注基金经理如何做好资产配置、如何选择行业,还要衡量其选股选时的能力。而来自境外的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则更多的是进行选股,保持高仓位,并不帮投资者选时。

  客观地说,“外来的和尚”给国内基金业带来了成熟的投资理念和规范化的投资方法和流程,推动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因合资基金公司而进入中国基金业的境外人士,他们的投资理念和中国市场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也正在接受着市场的考验。程亮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