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江山过半 合资基金还需“磨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8年江山过半 合资基金还需“磨合”

2010年09月13日 10:0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幸福的基金公司多有相似,不幸却各有不同。这一道理在34家合资基金公司中同样有效。

  内资基金公司有的烦恼,他们一样不少:监管压力下要做好风控,业绩要求做好投研,人才流动要求做好激励,舆论压力要求重视品牌……

  但它们的烦恼却不止这些,外资股东对中方文化的适应,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市场独有的一些东西,遵守还是抗拒?由此引发的股东更换、股权争斗等各方问题,都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8年后合资公司家数过半

  随着2010年6月意大利忠利集团受让国泰基金30%的股权以及7月纽银梅隆西部基金获批成立,国内合资基金公司的数量上升至35家,超过61家基金公司总量的半数以上。

  此时距离2002年6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发《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实施已过了8年。

  外资如此热衷参股中国内地的基金公司,主要看中中国内地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景和空间。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内地资本市场以及资产管理市场都远不发达,但人口和财富规模优势使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景不可估量。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接触到的外方机构中,许多人称这个市场为“发展最快,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经过8年的成长,许多合资基金公司规模得到增长。譬如,目前最大的合资基金公司嘉实基金,上海地区规模第二、第三的基金公司交银施罗德、上投摩根,银行系基金中的工银瑞信等。有些合资基金公司近年来的表现也毫不逊色,譬如刚成立不久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在今年的市场中成为一匹“黑马”。

  它们和内资基金公司的差异表现在细节上。比如上班时,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可能更加西装革履,而华夏基金的则往往选择T恤、夹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外资股东给合资基金提供的支撑,比如对海外市场和产品创新更敏锐的嗅觉和更扎实的根基,又如银行系基金“背靠”的更强大的渠道资源。

  “自诞生之日起,合资公司在非政策主导的产品创新和推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分级基金的设计,QDII基金的发行等。”一位合资公司产品设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内许多新产品都是学习国外的经验而来,合资公司对它们的接受度和掌握速度要比内资的基金快。”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