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眼中的下半年股市“机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基金经理眼中的下半年股市“机会”

2010年09月13日 09: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第三季度几乎成就了一个局部性的牛市,A股市场期间涨幅一度超过12%,沪深两市相当一部分个股的涨幅更超过了50%。但其中的分化亦十分明显,市值规模相对较小的题材股、概念股以及超跌的周期类个股的表现炫目。经历了一番疯狂的个股行情后,第四季度的A股投资趋势又将如何?本期《基金周刊》邀请三位基金经理就四季度的策略及资产配置方向等话题进行一番探讨。

  大成策略回报基金经理周建春

  信达澳银投资副总监、信达澳银中小盘基金经理黄敬东

  景顺长城投资总监、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经理王鹏辉

  结构策略重于仓位策略

  《基金周刊》:7月份的市场上涨行情已持续到九月初,这轮行情能否预示市场反转,对A股市场下半年的走势有什么样的预期?

  黄敬东:我将从2009年8月份以来的一波行情定义为政府调结构以解决经济内生问题的行情。在这一判断下,期望指数在未来一点时间内有很好的表现并不现实。

  未来一段时间,指数比较可能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走势;悲观的看,即便在一段时期内会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跌幅也不会很大,并且依然会出现一批个股走出上涨五至十倍的大牛市行情。

  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发现经济刺激政策有退出的迹象。因此今年以来,我们在行业配置、个股选择方面都是往下游行业偏。

  今年7月初,指数下跌至底部区域时,我们进行了适度加仓。原因是当时我们捕捉到了三个有利的现象,说明至少在当时的点位上场外资金有入市的意愿:其一,最先下跌的地产和金融板块已经止跌,尤其是地产板块;其二,包括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等强势股已经历过一轮补跌行情,强势股票的风险得到释放;其三,指数到达2400点以下之后,大盘明显有一个放量的过程。

  未来几个月内,结构策略可能比仓位策略更重要。精选成长个股并持续持有,是我的策略。

  王鹏辉:7月份以来的上涨是结构性的上涨,传统周期类行业的上涨更多的是估值的修复,而非反转。消费行业和新兴产业的上涨总体而言仍然是2008年底反转以来的趋势。下半年A股市场仍可能延续这样的局面,传统周期类行业估值低,但在宏观经济整体处于波动期的状态下,有些行业盈利预测缺乏上调的动力,二级市场较难有大级别的反转行情。

  消费行业和新兴产业可能延续2008年以来的牛市,动力依然来自盈利预测上调和长期增长空间。但分化将逐渐开始,这两个板块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超预期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将会有超越市场的表现。

  周建春: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反弹。如果市场将要反转的话,经济就应该处于相对偏高增长的阶段,而通胀水平则应偏低。但我认为在经济转型的两三年内,股票市场已经很难出现大的机会了。这是因为一旦有较大的资产泡沫,是不利于经济转型的,因为大量的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而需要资金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就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抓“成长类”股票

  《基金周刊》:今年上半年A股投资风格发生几大转变:从周期股走向非周期股;从成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大股票转向小股票;上半年新兴产业主题和区域主题显著跑赢大盘指数。您认为这种趋势在下半年以及明年还会延续吗?

  黄敬东:从周期类转向非周期类股票,实际上是出于对宏观调控的担心,因为周期行业是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或者宏观调控出现后最先受损失的行业。这符合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逻辑。

  从成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也与经济“调结构”有关。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很多周期类股票属于成熟产业,这与我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相关的,即通过不断的资本投入、扩大产能,提升盈利水平来获得增长,但这个逻辑走到一定程度就走不通了。因此,从成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从来都不认为这个市场应该把股票严格地划分为大股票和小股票,如果一定要区分,实际上所谓的大、小股票可以说是价值和成长的区别。因此,将“从大股票转向小股票”的说法改为“从价值股转向成长股”可能更贴切一些。市场原来可能更多关注一些资源类的投资机会,未来可能转为更多地关注成长性。我相信这种趋势仍会持续。

  王鹏辉:这种趋势仍然会延续。从根本上讲,这几种趋势是一致的,背景都来自对中国经济转型必然性的认同,来自对长期盈利空间的追逐。行业而言,非周期类和新兴产业的增长空间大大超出周期类和成熟产业,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明显超过东南沿海,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小股票大多集中在非周期类和新兴产业,其成长空间相对大过集中在周期类和成熟产业的大股票。这种趋势在中国经济转型期中将是常态,是主流。

  周建春:这种趋势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强,如果投资者发现在周期类股票上赚钱机会越来越少,周期性个股的吸引力会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资金的流向会进一步从成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中小市值股票的机会也可能会持续发酵,甚至一些小股票的基本面会进一步的好转,但是小股票也面临一些市场风险,除了估值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外,另一个风险因素是中小板、创业板四季度的解禁。

  《基金周刊》:下半年的投资重点会放在哪,哪些行业和板块还有机会?

  黄敬东: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目前投资占权重最大。我相信未来投资占的权重仍会很大,还会维持在一个长期平均线水平之上,原因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而投资的重点区域可能从东部转向中西部。

  今年经济“调结构”的一个重点就是扩大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从过度的投资转向适度的消费和投资。在转型过程中能够最确定受益的消费类行业和公司必然成为我们长期投资的重中之重。今年下半年,我会重点关注大消费类板块。我比较看好医药行业的投资价值,而且相对于食品饮料、服装等消费股来说,医药股目前的估值水平还相对合理。

  我对投资这条主线并不悲观,我认为其中依然存在阶段性的投资机会。在投资板块中,我比较看好汽车、工程机械、水泥等行业。

  相对于投资而言,我认为出口比较值得担忧。因为出口需要把我国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去,但是美国、欧洲已经过度消费,未来的趋势是减少消费、增加本国的生产。因此,长期来看,在“调结构”的过程中,我比较不看好进出口这条线。

  对于新兴产业,我会适度参与,但应该不会作重点配置。因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进步到由中国来主导新兴产业发展的时代,尽管我国政府提出七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其发展,但目前还看不到一些振奋人心的企业出现。我认为,新兴产业目前仍处在一个相对混杂的格局,未来新兴产业中将出现一批能长期持续高增长的公司,但同时也将不断面临业绩是否达到市场预期的考验,这需要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深入调研挖掘。

  王鹏辉:投资重点依然在消费行业和新兴产业,在这些行业中精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行业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符合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同时,我可能会更加关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中国成为强国的支柱。随着中国基础工业的不断完善,在以创业板为带动的金融支持下,可以预期会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新兴产业中来,并形成正反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会涌现出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周建春:我觉得后面的市场还是坚持以持有为主,首先是现在还没有看到哪个行业可以替代我投资组合里的资产,其次是,下半年市场风格与二三季度相比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前期表现较好的那些品种在下阶段可能还会继续有所表现,总的来说,在市场没有发生反转的大前提下,目前不会对资产配置作出加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会继续拿住食品饮料、机械设备、医药以及金融等几大资产。

  关注“大行业、小公司”

  《基金周刊》:在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哪些行业更有投资价值?

  黄敬东:未来一段时间,我比较关注三个因素:一是“十二五规划”,可以从中寻找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二是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制度或者新的设想;三是国家对新兴产业的具体产业政策扶持的出台。在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除了医药、食品饮料、商业零售等消费类行业值得看好以外,一些具有“大行业、小公司”特点的领域也非常值得关注,比如,装饰行业、园林行业、家纺行业、珠宝行业等。

  王鹏辉:海外经济趋势对A股市场有较大影响。如果全球经济步入二次探底的步伐中,则中国将难以独善其身,并且将之前的危机更加难以对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将受到挑战,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其次是通胀,通胀如果维持较高的水平,将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压力,从而对经济和市场都会有较大影响。正是消费行业和新兴产业,这两个行业都能顺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人均收入及城市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消费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新兴产业掌握技术、资源能耗低、有市场需求前景,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消费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将会诞生新的一批优秀企业。

  周建春:“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的领域自然会成为主要受益者。也就是说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一些符合经济转型的技术升级等等领域。此外,周期类个股中一些关键的资源品的投资价值也会逐步放大,以前买有色品种是买中国缺少的,像铅、铜、锌在中国的储藏量就不多,而现在要关注中国拥有较大储藏量的,包括锂、锑、钨、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品种的价值已被政府充分认识到,此类品种的销售价格未来可能继续走高。⊙本报记者 安仲文 黄金滔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