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业板“三高”超募导致股市效率缺失
截至2010年8月6日,创业板上市的100家企业“三高”现象严重。首先,发行市盈率高。平均发行市盈率67倍,其中金龙机电公司高达127倍。其次,发行价高。平均每股发行价33元,最高的是世纪鼎利公司达88元。再次,资金超募比高。百家企业招股书中预计募集资金总计230亿,平均每家2.3亿;而实际募集资金竟高达710亿,平均每家7.1亿;百家企业总计超募480亿,平均每家超募4.8亿,平均超募比达210%。超募最高的是深圳国民技术公司,该公司预计募集资金3.4亿,实际募集23.8亿,超募20.4亿,超募比达608%。
(一)“三高”超募导致效率下降
第一,导致创业板发展效率下降。中国创业板到底要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是为“贵族”服务还是为“平民”服务?这是决定创业板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如果把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用教育体系来形容的话,深沪两个交易所的主板是“大学”,深交所的中小板是“大专”,创业板市场则是“中学”,即将开通的新三板市场是“小学”。三板(小学)和创业板(中学)是为那些处在建立、创业、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开办的,适用于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平民”融资服务,相对门槛较低。
从我国创业板开办的初衷看,最初有人担心它会冲击主板市场;而相对主流的观点一致认为,单只创业板企业的融资规模很小,用5000万最多两个亿即可点燃创业的火种。因此,从为全国近千万家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出发,每年即使上500家,也不到1000亿资金,不及上交所几只大盘股。因此,不会冲击主板。然而,时至今日,创业板百家企业就募集了710亿的资金,平均每家7.1亿。
最终形成的这个创业板市场,没有按当初设想的那样:每家企业最多融资两个亿,让355个企业有IPO融资和上市的机会。而是仅培育出100个“高价宝宝”。大量企业只能徘徊在创业板的大门外,无法获得融资上市的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业板没有成为“平民中学”,而是成为了“贵族学校”。一头是严重的资金超募,另一头却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嗷嗷待哺;一边是一级市场的巨资暴富,另一边却是二级市场的巨大风险。百家创业板企业超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直接导致创业板发展效率的低下。
第二,导致创业者创业效率下降。“三高”现象泯灭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创业者的激情。
百家创业板公司平均每家超募4.8亿元,若这4.8亿元为规避风险,均按深交所规定存于指定账号坐收资金收益,那么按目前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为大户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5%至8%计算,一年可创利2400万元至3840万元,以百家上市公司平均股本为9300万股计,则平均每股盈利0.26元至0.41元。
钱募得这么多,钱生利又比创业来得如此之容易,创业板公司守着这么多钱不用干活,仅需稍动脑筋、科学理财就能提供0.26元至0.41元的每股收益,他们还会去艰苦创业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业板公司即有33位高管非正常离职,这一现象值得忧虑。
第三,导致监管效率下降。面对高市盈率和高发行价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其超募资金如何使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监管部门和交易所花费了大量精力对超募资金的用途作出种种限制,例如要求超募资金只能用于主业,不得用于开展证券投资、创业投资以及为他人提供财务资助等;即使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的金额,也规定每12个月内累计不得超过超募资金总额的20%,开创了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行政监管之世界先河。它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与本应走的“投资者选择,公司管理经营风险自负,中介机构与保荐人法律责任承担”的监管体制改革道路背道而驰。其实质是用一个体制上的错误去纠正一个技术环节的错误。其不仅在管理体制上倒退,在管理实践中也不可能有效。
退一步说,企业把钱放在募集资金专号里闲置,就一定比用超募资金还银行贷款、用超募资金去买办公用房替代租赁办公场所、用超募资金去设立子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和PE投资合理吗?即使是要求超募公司的超募资金只能用于主业,那种超出募集计划、盲目扩充主业的资金运用就科学吗?事实上,企业不使用超募资金仅仅把其放在银行里吃息本身就是资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这对投资人而言同样是一种变相风险。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