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对多”首年运营业绩分化 收益难抵成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基金“一对多”首年运营业绩分化 收益难抵成本

2010年09月06日 15: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截至9月4日,第一只“一对多”完成募集已经满一周年了,从去年9月成立的“一对多”看,业绩出现分化,有的已经为投资者创造了30%的绝对收益,有一部分“一对多”基金净值仍难达到业绩比较基准,净值甚至在一元左右徘徊。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管理费、分成费收入仍难覆盖高昂的成本,公募养“一对多”仍是普遍现象。

  首年运作盈利有限

  一年前,基金公司积极参与“一对多”,大多是想改变基金的盈利模式,但从运行一年的情况看,基金能够获得的盈利分成仍然较小,主要原因是业绩出现分化。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3日,首批“一对多”产品中,近三分之一的首年收益难以超过10%。

  据好买基金统计,在业绩提取基准上,首批“一对多”不同类别的产品有明显的差异,偏股型的处于6%-10%之间,偏债型的则普遍在3.5%以下。从提取比例来看,绝大多数产品都是20%,也有一些抽取比例甚至低至15%或10%的。由于“一对多”净值没有统一的披露渠道,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上周末,从目前一些运营满一年盈利状况较好的基金看,盈利超过20%的仅有几只,其中,一只公认的业绩领先的基金运营接近一年的收益达到33%,也就是说,抽取比例仍然难以超过总规模的5%,这意味着一只规模达到一亿的基金,取得的业绩分成难超过500万元。

  “目前看来,‘一对多’要改变基金盈利模式,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深圳一位“一对多”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目前募集的资金看,“一对多”募集规模在5000万到1亿的为多,以1%的管理费提取,一年收取的管理费才100万,“这还不够支取一位知名基金经理的工资呢,更不用说支付出差调研的费用了。”

  据了解,这只盈利较好的“一对多”,初始规模2.3亿,由两名投资经理管理,而且他们以前曾经在券商或基金公司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管理成本自然高些。当然,还有一些“一对多”由投资总监亲自操刀,而业绩难以超过1.1元,这意味着这部分“一对多”只能靠收取管理费来维持运营,但收取来的管理费还难以覆盖投资总监一年数百万的年薪。

  殿后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提高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专户投资部总监刘新勇认为,“一对多”业绩分化,除了市场震荡下行,“一对多”缺乏对冲工具之外,各家基金公司对专户业务的定位、重视程度、投研团队的配备、产品的设计、投资理念不尽相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年的考察时间还太短,无法全面判断它的整体表现,应该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再来考察可能更加客观。分化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也应该看到有部分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专户业务已经脱颖而出。”

  尽管“一对多”收益难以覆盖成本,但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有一些基金公司仍在扩充“一对多”队伍,甚至从其他公募基金的团队挖人。刘新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现在专户投资部有7名投资经理,还有数位研究员,未来仍会有优秀的人员加盟。”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渠道了解的情况,9月,首批成立的“一对多”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开放日,目前一些银行总部提出要求,若“一对多”产品延期运作,则要求延期后一年收益达到16%以上基金公司才可以提成,这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意味着“一对多”团队的投资期将进一步延长。 ( 江沂)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