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10月份市场有望迎来新升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中信证券:10月份市场有望迎来新升势

2010年08月31日 14: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市场情绪在等待,观望气氛较浓。上周A股市场整体呈现弱势,周二在地产调控传闻下大幅下挫53点,不过其余交易日又都呈震荡整理格局,观望气氛强烈。上证指数在2700点附近有获利回吐的压力,但在2600点以下又有资金进场。海外美股市场也有类似,上周五在伯南克讲话下上涨165点,基本回收前面三天的失地。前期我们分析市场走势时将之分为三个过程,即“政策调控,经济数据回落导致市场下跌—政策预期改变引发市场估值修复——经济数据见底,预期转好推动市场进一步上涨”。目前来看A股处于等待经济数据见底的过程中,其中有两个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国内房价;第二,美国市场利率走向。

  近期有关“地产二次调控”的预期有所抬头,上周三市场下跌即与此相关,地产未来能不能实现“量涨价跌”的完美局面,这只能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数据表现。目前来看,北京、上海等地一手房成交量出现快速上升态势,说明地产市场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这个过程中,地产商若是降价达不到政策预期,压制高房价的政策必然不会退出;若是部分开发商趁量升提价,很有可能遭致严厉的政策调控。据我们近期地产调研来看,大地产商通过降价提高周转率的积极性较高。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与海外市场的联动性不高,其中有两次影响比较重要:一季度丰田事件引发国内出口预期恶化,二季度欧债危机加重经济探底担忧,但不是简单经济事件导致,背后存在更深的政治博弈。目前来看,进入9月份美联储关于“量化宽松”的言论可能会通过商品市场和全球资金流动影响国内。伯南克称“如有必要,尤其是经济前景严重恶化时,美联储将采取进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且不排除购买债券规模等其他非传统措施来扶持美国经济的复苏。但是美联储内部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且表示美联储将尽一切努力推动美国经济复苏,但不会通过上调通胀目标来实现经济复苏。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下跌0.18%,NYMEX轻质原油上涨3%,伦铜上涨1.85%,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2.5%上升至2.66%。

  我们认为一旦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复苏,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国债,那么目前的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状况仍然是可维持的,对股票市场而言,不会由于债券收益率大幅增加的可能而压低股票的估值,全球资金市场风险偏好会上升,资金流向新兴市场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有一类风险值得注意,就是由于债券缺乏收益吸引力,一旦海外投资者减少购买量,那么要么美联储加大购买量,要么债券利率被迫上升,前者伤及美元货币的信心,后者增加经济复苏压力,这将导致政治博弈再次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全球资金的流向难言趋势性。这种格局下,对A股最佳的情况是,美元指数在一定区间震荡,不大幅下跌,海外投资者仍愿意购入美国国债。

  另外,对于大宗商品市场(如原油,铜等基本金属)继续维持区间运行格局的可能性较大。商品市场走势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货币、流动性和经济需求。流动性的增加若无经济预期的改善支持,也不会对商品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从当前美国经济的预期看,经济前景仍疲弱,不仅失业率高企,而且消费者支出也可能只会继续以缓慢的速度增长。

  目前来看,中美在经济前景和政策预期上存在相同之处,即看不到经济明显复苏前,不会采取退出政策,政策仍会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复苏,只不过在风险的处理上存在差异。国内的风险主要是房价,房价一旦大幅上涨将被迫二次调控;而对美国而言,风险主要是美元大幅下跌,资金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一旦如此,将不得不再次动用政治博弈手段。对A股市场而言,在这种经济和政策预期下,其走势更多的受大类资产周期定位的影响,即在经济明显转好以及通胀大幅上升前,流动性会保持宽松,这对维持股票市场的区间走势有很大帮助,待经济确认发生拐点后,预计市场会迎来新的上涨,我们估计时点大概在10月份。

  由于我们对市场基本态势的判断是,在市场等待房地产、通胀、美国市场利率变化等因素明朗之前,还将在区间运行,业绩的上调使得这种区间的底部不断抬高,未来随着经济形势得以确认将重新回归上行通道。因此目前我们的配置建议仍然是围绕热点主题和低估值板块,其中热点主题包括我们近期一直关注的区域相关政策规划(新疆、内蒙古、深圳前海)、稀土行业整合、水利设施建设、新兴产业规划加快推出(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产业、医药流通等)、内河航运振兴规划等主题,相对估值较低的板块则包括银行、汽车、机械、保险、石油石化等。 □中信证券研究部策略组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