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用超募资金买房买车、做广告都可以说是发展主业的需要,那么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就更是无可厚非,更别说做扩张网点、兼并收购之用了。”北京一家券商的首席策略分析师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在这方面,上市公司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只要公司愿意做,监管层基本无可奈何。”
财经评论员叶檀也告诉本刊记者,“这真的很难管。有的企业坚持说自己需要购买房子自用,监管层就真的没办法。”叶檀表示,企业可以把它计算的租金成本拿给你,说买房子更能降低成本。而监管层真要去查这些,也就相当于让监管层插手上市公司经营运作层面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被记者问及会不会担心此类资金置换有“偷梁换柱”之嫌时,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创业板公司证券事务部的工作人员说,“你看看创业板公告,这么做的公司并不在少数。我们也是合法合规走程序批下来的,不用担心什么。”
在现有发行机制的框架下,超募似乎已经成了无解之题。
吕丽华告诉记者,她仔细阅读了大部分利润下滑的创业板公司的中报,看得出大多数公司分析业绩下滑都是在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而这与使用超募资金的时候都硬往主业上靠,异曲同工。
资源错配
从起初的“嗷嗷待哺”到如今的“钱多烫手”,规模甚小的创业板公司在资金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短期内在产业链上下游找到相关项目或并购对象的难度很大,超募资金也很难有更好的出路。由此造成的大量超募资金趴在账户里吃利息,或者被少数公司用作给自己发“福利”,无疑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有悖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
“这确实很难办。原拟募集资金就已经能够满足公司未来至少三年的资金需求。一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就那么大,不可能说因为有充足资金就把产能无限扩大。”吕丽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我们也不能将超募问题仅归咎于上市公司方面,这其实是一个系统问题。”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本来准备按20倍市盈率卖的,但投资者硬要给50倍的钱,公司也不能说价高了不卖吧?
如今,刚满百家的创业板公司,平均每家募集资金近7亿元。相比之下,在中小板上市公司满100家的时候,其平均每家公司募集资金仅为2.78亿元。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表示,要根除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普遍大比例超募现象,还是要加大创业板股票供给,解决股票供不应求的问题。
此前,有深交所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普遍超募的问题将会在新股发行的二次改革中得到解决。
8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启动了自2009年6月以来的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意见提高了新股定价过程的透明度,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的启动有助于减少当前新股发行仍然存在的“三高”现象,创业板大量资金的“沉陷”现象有望得到缓解。(曲瑞雪)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