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人士水皮的观点更偏激,他认为,创业板公司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水皮称,因中美国情不一样,按照美国模式来运行创业板,必定产生扭曲。在美国,创业板的上市是在优质企业资源耗尽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获取更大的收益而设立的。创业板公司在美国上市快,退市也快,市场没有泡沫。而在中国,创业板的开立却是在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优质公司的情况下创立的,大量优质企业尚未上市、但市场高科技企业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降低上市公司的门槛,便使得创业板鱼龙混杂,掺进了很多不够上市资格的公司,“可以说,现在创业板的成长性,连主板市场都不如”。
创业融资
变“造富基地”谁之过?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而面世,其初衷是为“高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但自首批创业板上市以来,对创业板变身“造富基地”的争议不绝于耳。
关于创业板的定位问题,在今年3月发布的《创业板推荐工作指引》(下称《指引》)已有明确定位:创业板推出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推进产业升级,创业板为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指引》明确了九大鼓励类行业和谨慎推荐的八大行业,其中九大鼓励类行业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领域。而对于金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抑制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保监会则要求机构在推荐时,应依照创业板的定位进行严格的核查论证。根据《指引》的阐述,创业板应当着重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企业自主性创新能力和成长性至关重要。
创业板偏离创立的初衷,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发行制度、股民心态等都有关。
新股发行制度从一开始就被指存在诟病。袁幼鸣称,目前所谓的核准制,实质上仍是审批制。目前新股上市实行的行政审批和券商通道,未能让民营企业形成平等和充分的竞争。水皮则指出:“目前实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使得券商、承销商、PE可以合谋,人为地制造泡沫,造成了现在的三高现象。”
东吴证券分析师唐婉珊认为,创业板发行速度过快,审核不严,造成了创业板性质上“有点变味”。她指出,每个星期都有三到四只创业板新股过会,其中,很多是本来具备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因为中小板新股“排队过长”,投行直接建议到创业板上市,造成创业板成了“变相的中小板”。这些公司成立已经近10年,从发展阶段看,早已超越了创业阶段,正处在发展阶段。她认为,造成创业板新股争相上市的局面,直投、创投公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许在创业板新股的选择上,应该更偏重刚成立的公司。”另外,IPO过会的审核上也不够严谨,像水产这类公司,跟高成长性质似乎沾不上边。
世纪证券分析师吕丽华指出,创业板的造富,其实只是“账面上的财富,并没有真正生效,创业板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发展到了100家,预示着以后退市也快。一旦退市,所有的股权都变为零。”
另外,中国股民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也助推了创业板的爆炒。“中国市场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投机者,而且是鞠躬尽瘁地投机。”业内人士称。(记者 詹丽冬)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