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货币政策应盯住核心CPI
由于核心CPI稳定性较好,通常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货币政策应盯住核心CPI而不是CPI。
(一)加息难以抑制由供给因素引发的CPI上涨
我国食品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肉禽及其制品,其次是水产品、鲜菜和鲜果,由于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于1,因此,食品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供给因素而不是需求因素。如果加息来抑制通胀,很显然,不仅不会影响食品的需求,反而会严重影响食品的供给,使食品价格上涨从而CPI上涨。
加息对居住价格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居住价格主要取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即使不考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因素,加息也不一定能抑制水电油气运等价格的提高。加息会同时作用于供给与需求,加息通过需求对价格会形成一定抑制,通过供给成本使价格得到一定提高,加息的效果取决于加息对供给与需求作用的相对大小,即相互抵消程度,同时,政府对公用事业价格的管制也很重要。综合衡量,水电油气运等行业普遍具有投资额大、负债率高、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加息对这些行业成本和价格提高的作用很可能要大于加息对抑制需求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盯住CPI效果甚微,还会放大经济周期
从历史看,货币政策盯住CPI效果不明显,还会放大经济周期。
1996-2002的7年间,经济和CPI下行。央行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下落到1.98%、1年期贷款利率从12%下落到5.31%;下调存款利率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希望城乡居民少存款多消费,但结果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95年底的2.97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8.69万亿元(原先每年新增储蓄存款6000亿元左右,但2000年之后,每年新增储蓄存款在1万亿元左右),另一方面,这段时间内的CPI走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2003-2004年,经济和物价上行。央行于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分别两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于2004年10月提高存贷款利率(1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但这些措施对缓解粮食产量的下降并无多少正面效应。
2007-2008年,物价和经济先上行后下行。央行先后16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升到17.5%)、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但并没有因此遏制住CPI不断上行的势头;2008年9月以后的3个多月时间内,连续4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1年期存款利率回到了2004年10月底的水平,1年期贷款利率回到了2002年2月的水平),但CPI下行的走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2010年上半年,通胀压力来自翘尾因素、蔬菜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三个方面,但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连续11周净回笼货币,房地产调控和节能减排等调控政策一起,形成了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迅速降温。这期间,通胀压力确实得到缓解,但这不是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主要还是因为入夏以来,天气转暖,蔬菜价格大幅下跌。
(三)我国货币政策应盯住核心CPI
一是,核心CPI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关系,能够反映物价的中长期趋势,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出现实的通胀和潜在的通胀压力,更好的为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
二是,盯住CPI的货币政策难以抑制由供给不足引起的物价上涨,有时还适得其反。
三是,由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放大作用以及预期的加速作用,盯住CPI的紧缩货币政策容易被资本市场放大,成为经济下行的导火索。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文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