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韶能股份(000601)公告称,公司将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再融资进军生物质发电项目。
然而,同样是利用非公开发行再融资挺进生物质发电的凯迪电力(000939)却遭到了滑铁卢——,今年6月份其非公开发行的方案未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
据多方消息显示,当前生物质发电目前并不具备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其盈利前景在业内也受到很多的质疑。那么,韶能股份会否成为下一个凯迪电力?
7月14日,韶能股份董秘胡启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不知道凯迪电力非公开发行方案被否的具体原因,他们该说的话都在公告中说了。
再融资进军生物质发电
韶能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周边湖南、广东地区水资源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水电发展的空间有限。韶关市的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的基础较好。为了增强公司的实力、增加公司的装机容量、改善公司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比重、提升公司在新兴的生物质发电市场的占有率,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拟投资于广东省韶关市2×30MW 生物质发电项目。
当前,电力是韶能股份的主营业务,公司目前主要从事的是水力和火力发电。
根据韶能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披露,此次发行对象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其他境内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等不超过10名的特定对象,上述特定对象均以现金认购。
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5,500万股(含15,500万股),具体发行数量将提请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与保荐人(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即4.05元/股。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新建广东省韶关市2×30MW生物质发电项目;偿还银行借款。
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不超过62775万元人民币,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总额为55,054万元,偿还银行借款7721万元。
生物质发电盈利前景备受质疑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催生了一批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纷纷上马。
然而,7月9日,山东京能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计划部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在燃料成本高企、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下,几乎所有生物质发电项目一投产就陷于亏损的尴尬境地。
盈利不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各地皆争建生物质发电项目,重复建设、激烈的原材料争夺战也是各地生物质发电项目步履维艰的另一重要原因。例如,上市公司凯迪电力旗下就有9个生物质能电厂项,其大股东凯迪控股旗下还有102个生物质能电厂项目公司。
根据韶能股份《关于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运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披露,截至2008 年底,各级政府核准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累计达173 个,总装机容量4600MW,已有50个项目并网发电。
可以说,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在当前的中国比比皆是。虽说它目前尚属于新生事物,但其竞争态势却不容乐观。在众多公开资料中鲜见有哪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盈利堪佳。
即使是韶能股份上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到的国家级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山东单县生物质电厂2006年建成投产,自投产以来已连续成功运行三年多。由于该厂是我国第一个建成投产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也是首家国家级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建成以来频繁接受各级领导视察。而有关它的公开资料大多是对其碳排放和对农民增收的讨论,几乎看不到该厂的盈利情况。
韶能股份董秘胡启金只是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国内有几个生物质能发电厂运行良好。但好在哪,他并没有告诉记者。而在韶能股份上述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也并没有列出国内有哪几个生物质能发电厂盈利尚可。
大股东不参与认购
韶能股份目前的控股股东为韶关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截至2009年12月31日,该公司持有韶能股份155,949,490股,占总股本的16.85%。
如此低的控股比例,韶关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却并不准备现金参与认购。倘若以此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500万股的发行上限计算,发行完成后,韶关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仍将持有公司14.43%的股份,由于其他股东持股集中度较低,此次非公开发行不会导致韶能股份的控制权发生变化。
韶能股份此次再融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拟用7721万元偿还银行借款,降低财务费用支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效益。
截至2009年12月31日,韶能股份资产负债率(合并)达62.70%。2009年度财务费用高达2.32亿元。
而韶能股份此次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8.74%,项目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10.71年,总投资收益率为7.59%。
一位银行资深信贷经理7月15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银行年贷款利率约5%左右,无论是与8.71%的内部收益率还是与总投资收益率7.59%相比,差距都不大,上市公司完全没必要为了3-4个百分点的收益拿5.5亿的资金去冒险。他认为上市公司与其巨款投资前景不明的项目,还不如拿去还了银行贷款。如此,1年下来也能稳稳当当的省下5%的费用。 (记者 白宝玉)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