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行发行成功,为何有人不舒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评论:农行发行成功,为何有人不舒服

2010年07月09日 10: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签率9.29%,发行价2.68元,农行发行取得了成功。

  并不是所有人都期待并祝贺这个结果。当农行根据网下累计投标询价情况,并综合考虑H股国际配售簿记建档情况、农行基本面、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及市场情况,最终确定2.68元为本次A股发行价时,英国一家著名财经媒体的中文网站,8日却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农行IPO定价存在水分》。

  先听听文章怎么说吧:“从全球范围看,这一定价水分不小:经营更为多元化的摩根大通,市净率也只有0.9倍。考虑到中国各银行尚未为多年的大举放贷付出代价,这种定价上的差异让人感到奇怪。等待中国各银行的是更多的呆账和更多的放贷限制。农行上市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IPO,部分是由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需求所致。后者已为自己过去在银行业的投资蒙受了可怕的打击。这一次,无论投资的规模有多大,结果可能都没什么不同。”

  不清楚作者是不是非常期待农行发行失败,或者不情愿看到中国金融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抑或不希望投资农行的投资者赚到大钱。总之,农行发行成功,让他心里很不舒服。那么,这篇“西方心态”表露无遗的文章,究竟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经营更为多元化的摩根大通,市净率也只有0.9倍”,这是作者认为农行定价存在水分的首要原因。不明白为什么选择摩根大通。难道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时涉嫌欺诈、银行资产遭受相关国家查封的摩根大通,跟中国农行有什么可比性?或者比农行做得更好?摩根大通处在经济缓慢复苏的美国,中国农行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摩根大通什么都干,中国农行心无旁骛,专业化经营;摩根大通持有美国银行体系金融衍生品总额的一半,其每一美元的资本金面临的风险赔付金额为2.58美元,市场不看好摩根大通,从而给予0.9倍的市净率,是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充分体现,也是其内在价值和成长性的体现,而中国农行则是一家现代化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稳健,在未来将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投资者给予一定溢价,体现的是对农行未来发展前景和成长性的肯定与信心,这有水分吗?

  “考虑到中国各银行尚未为多年的大举放贷付出代价,这种定价上的差异让人感到奇怪。等待中国各银行的是更多的呆账和更多的放贷限制。”这种戴着西方有色眼镜看待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心态,人们并不再陌生。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的论调曾经在西方风靡一时。然而,当时代的车轮驶入2010年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工行、建行和中行在各种排名中经常位居前列。现在,随着近两年信贷投放的增加,这些西方人士又希望看到中国国有银行“为多年的大举放贷付出代价”、再次“破产”,并在农行上市前夕不惜大加渲染这一问题,以影响投资者对农行的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干扰农行的顺利上市和国有银行改革的顺利收官。

  “农行上市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IPO,部分是由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需求所致。后者已为自己过去在银行业的投资蒙受了可怕的打击。这一次,无论投资的规模有多大,结果可能都没什么不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对农行的投资,无论“规模有多大”,都会“蒙受可怕打击”?凭什么?不要忘记的是,美国银行2005年10月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最初以25亿美元现金认购了191.33亿股建行H股股份,每股成本约为1港元;2008年5月27日,又以每股2.42港币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H股;2008年11月17日,再以每股2.8港元的行权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195.8亿股建行H股。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宣布以每股3.92港元的价格出售56.2亿股建行H股,仅此一笔投资就赚取了164.1亿港元的利润。再看2005年下半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以8亿英镑购入中国银行108亿股H股股票,平均每股价格为1.18港元。2009年1月13日,苏格兰皇家银行抛售掉手中所有中行股份,价格为每股1.71港元,获利57.2亿港元。2005年下半年,瑞士联合银行以5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33.8亿股H股股票,平均每股为1.18港元。2008年12月31日,在锁定期结束后第一天,瑞士联合银行宣布出售手中全部中行股票,价格为每股1.93港元,获利25.4亿港元。这些利润还不包括其在持有股份期间获得的红利收入。外国战略投资者投资建行、中行等股份都赚了大钱,何以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此次投资农行,就可能会“蒙受可怕打击”?

  事实上,说“农行IPO定价存在水分”,是文章本身水分太多。根源上,还是害怕中国金融业崛起,担心金融强则国家强。不过,农行成功发行了,也必将成功上市。那些别有企图的言论和期待给农行上市造成负面影响的论调,只能是农行上市途中的“噪音”。没有人会在乎这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徐绍峰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