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主导下半年市场走向 股市将比较“沉闷”(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经济转型主导下半年市场走向 股市将比较“沉闷”(2)

2010年07月02日 10: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国内政策方面,银河证券的《2010年下半年A股策略研究》报告认为,经济形势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在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有放松的要求,但政策腾挪空间不大,主要依靠信贷和公开市场操作。下半年的政策着力点将以推动转型为主线。

  “政策周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股市运行的重要先导因素。自去年年底,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政策和货币总量收缩政策,目前经济降温的态势已经基本确定,下半年紧缩政策有放松要求,我们认为最可能出现的时间点是三季度末。但是,财政政策出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压力、货币政策出于目前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下半年宏观政策整体仍然保持稳定,总量放松的空间有限,在这一过程中以促进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调整是我们关注的政策焦点。”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秦晓斌认为。

  不过,也有乐观的政策预期,紧缩节奏继续强化的可能性偏小。海通证券的策略报告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紧缩节奏继续强化的可能性较小,甚而有所放松。一是公开市场操作中净投放的周数在增加。这显示货币政策紧缩的节奏已经在适度、局部地放缓。二是汇率的升值本身属紧缩措施的,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性大为减轻。此次汇改重点在于人民币从“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增加了人民币调整的弹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国内货币政 策 的 自 由 度 。 三 是 农 产 品 价 格 指 数 持 续 回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同样连续数周回落。这有助于减轻市场对通胀的忧虑。四是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回落,前期的紧缩政策效果已经显示,使得接下来继续加强紧缩的概率下降。

  转型期的投资线索:产业轮动向结构性分化延展

  考虑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超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招商证券认为,转型期是结构性萧条和结构性繁荣并存的局面;转型期的牛市需具备三个条件:消费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传统产业的产能去化过程结束;下半年若宏观政策放松,市场会有反弹,但反转的条件仍不具备;转型期里产业轮动很可能向结构性分化延展:基础消费和新兴行业有望持续性优于传统行业,若政策放松,传统行业会有反弹但仅仅是反弹而已。

  “从2010年2季度开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原因在于过去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条件都已经开始丧失:一是外部经济疲软;二是低成本模式因劳动力价格升势而难以为继;三是去年的过度刺激已将大部分政策空间消耗殆尽。”招商证券分析师陈文招表示。

  招商证券认为,结构性萧条行业通常起因于外需下降、经济繁荣时产能过度扩张、成本压力上升等;而结构性繁荣行业通常是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受益的消费品行业或者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宏观层面,未来半年是经济向温和增长回归、通胀见顶回落的过程,未来一两年经济增长将是在温和水平波动的低通胀状态(原因是有效需求疲软)。

  招商证券判断,产业轮动向结构性分化延展。上半年资本市场对医药、T M T、新兴产业的热衷和对传统行业的抛弃既反映了经济周期中的产业轮动规律,又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转型期的一种布局和战略性投资选择。当周期波动遭遇经济转型,产业轮动很可能逐步转化为结构性分化的延展:新兴产业会发生分化、基础消费很可能持续较好、传统行业探底反弹但仅仅是反弹而已,投资思路上仍然可能是以自下而上为主。

  招商证券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成效、贡献业绩,而且当前所认为的新兴行业未必真的符合未来经济增长的规律,所以新兴行业下半年会逐渐发生分化,能体现出业绩增长的新兴企业值得坚持。医药等基础消费品行业在正常的产业轮动规律中是后周期行业,按常理未来应当发生补跌,但作为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产业轮动有望转化为持续性的结构性表现。招商证券建议超配医药、商业、食品饮料、旅游、传媒、电子等消费品行业,以及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

  浙商证券也表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产业变革、区域振兴、城镇化将给资本市场带来长期机会。长期看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与“4万亿”计划有本质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指向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与明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刘振冬)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