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北京市一中院于今天上午对14起毒品犯罪案件进行集中宣判,王延胜、唐努尔等20名被告人分别被法院以贩卖毒品罪、运输毒品罪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半年至15年不等。
据了解,这14起案件中,除一名被告因运输毒品数额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外,其余14起案件均为二审上诉案件,20名被告人中最高获刑1年半,最低仅获刑6个月。
由此,也反映出近年来北京市毒品犯罪的一个新趋势,那就是大宗毒品犯罪数量减少,零星毒品犯罪数量不断上升。
大案减少小案增多
一中院对2007年以来审结的毒品案件进行了调研,该院几年来共审结一审案件36件,其中2007年就审结17件,2009年只有9件,这表明大宗毒品犯罪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二审案件逐年上升,2007年结案52件,而2009年则达到66件,2010年上半年已审结50件,这表明小额毒品犯罪案件增多,以贩养吸、容留他人吸毒等犯罪增多,打击治理的难度加大。
金三角仍是主要输出地
从流入北京的毒品来源看,仍以传统的“金三角”、“金星月”地区为主要输出地,但近年来也有少部分从境外直接流入到北京的毒品。
从运输渠道上看,“金三角”地区的毒品流入北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由海路运送到广州、深圳、福建等东南沿海城市,再由东南沿海运抵北京,这类贩运方式占到44%;另一条是经云南流入国内,运抵云南昆明后,经过航空或铁路运送到北京,这类方式占到25%。
而“金星月”地区的毒品,则经新疆流入西北,再由西北运抵北京。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选择将大宗毒品运抵河北、天津等周边地区,再借机向北京渗透。
打击贩毒要堵源截流
一中院法官建议,司法机关在办理毒品案件过程中,要 “堵源截流”,务求打毒枭、破大案、多缴毒,切断毒品流入的通道。在坚持打击京外毒品流入的同时,也要加强京内零星贩卖毒品犯罪的打击,阻塞毒品的流通渠道,切断吸毒人员的毒品来源,遏制毒品的蔓延。
此外,打击毒品犯罪要和预防并重。要让青少年从小就了解毒品的危害性,通过广泛开展禁毒法制宣传和禁毒法制教育活动,使群众真正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增强全民禁毒的意识。
本报记者杨昌平
通讯员李忠勇 陈实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