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寻子13年 带着500个“娃娃”走在路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男子寻子13年 带着500个“娃娃”走在路上
2010年06月17日 13:4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上午,沿着东南沿海地区行走了49天之后,40岁的山东男人郭刚堂出现在成都市民面前。

  昨天是端午佳节,成都新华公园里热闹非凡,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游玩。“宝贝回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和郭刚堂一起,铺开上百米长、一米多宽的喷绘横幅时,所有聚集过来的人都瞪大了眼睛:500个孩子的头像照片依次排开,眼神是那样清澈单纯,可是谁会想到他们早就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身边……

  13年坚持千里走单骑

  改变郭刚堂人生轨迹的时间,定格在1997年9月21日。

  他们一家住在山东聊城经济开发区所辖的农村。出事那天晚上,郭刚堂出门去拉了一趟石灰,回来后发现邻居们围在大门口。原来,他家2岁的儿子郭振(又名郭新振)被一个20多岁的女人带走了。“我当时就蒙了,第一反应就是给大家跪下,求大家帮我找孩子。”老郭最内疚的是,如果那天自己在家陪着孩子玩,肯定不会发生这件事情。

  发动乡亲寻找、报案……所有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之后,郭刚堂决定:一个人出门去找孩子。

  远的地方坐火车,一两千公里范围里就骑借来的摩托车。第一次出发时还是一个27岁的小伙子,如今郭刚堂已是头发花白。“每年最多要出门七八次,知道的线索越多,出门的时间越长。我总感觉自己再努力一下,儿子就回来了。”郭刚堂说,郭振被拐走之后,他们又生了孩子。但新生的婴儿没能弥补这个内疚父亲的痛苦,这也促使他一次次地上路。

  先后帮助7个孩子回家

  郭刚堂带着的中国地图上,布满了红色标记。骑坏了借来的8辆摩托车,认识了无数同样丢失了孩子的家长后,老郭开始帮助更多的家庭,从此行囊里又多出了很多各地的“寻人启事”。

  “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大事情。”他回忆起了一个孩子的故事,但反复要求不能透露姓名时间和地点。

  那次也是获得了一个自己孩子的线索,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有人告诉他见到了和郭振同样体貌特征的孩子。按照年龄推算,老郭觉得信息可能是真实的,急忙从老家赶过去,但是结果让他很失望。离开之后,他突然想起收集的寻人启事里好像有个孩子很相像,翻出来仔细比对后,他按照启事上的电话打了过去。“排除了不是我的孩子,说不定就是其他家庭的孩子啊。”他说,丢失孩子的家庭接到电话之后,向公安部门报告了这个信息,很快孩子就被解救出来,回到了家人身边。

  类似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算下来有7个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在路上已经不再孤单

  “我为什么要帮助那些丢失孩子的家庭?因为我理解父母亲丢失孩子的痛苦。”郭刚堂说,更让自己坚定帮助他人信念的,是一路上遇到的无数善良的人。老郭每次出门带的钱不多,可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援助。

  2008年,郭刚堂知道了“宝贝回家”公益组织,从此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今年4月29日,经过了半年的酝酿之后,他再度出发,身后是遍及全国的志愿者,“我不仅仅希望得到自己孩子的消息,更希望帮助其他人”。他非常希望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亲们,能了解“宝贝回家”公益行动,从偏激甚至极端的想法中走出来。

  老郭说,寻找丢失的孩子,不能一个家庭去战斗。“宝贝回家”寻子网站不收一分钱,如今有成千上万条被拐儿童和走失儿童的信息,公安部打拐办的领导也经常在这个网站上浏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多志愿者共同支持,“四川丢失孩子的家庭,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求帮助”。

  对话郭刚堂

  记:丢失孩子的家庭应该怎么办?

  郭:首先是及时报案,公安部门、社会组织、网络论坛……都是需要依靠的力量。其次在寻找的时候不要盲目,不能像我当初一样,满世界乱找。我的经验是“十字追逃法”,确定各个方向之后再去追寻。

  记:公安部门特别是打拐办怎么支持丢失孩子家庭的?

  郭:去年4月公安部部署了打击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专项行动后,有效地打击了这一犯罪势头。公安部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DNA数据库,报告儿童失踪的家长可以免费采集DNA数据,所以我建议四川的家长们立即和公安部门联系。

  记:走了这么多地方,你的这张地图是不是可以看作一张打拐地图?

  郭:我倒没有这么想过。不过,拐卖儿童的现象还是有规律的,比如就是从贫困落后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云贵川一带的拐卖儿童通常去往广东福建,尤其是潮汕地区;江西、湖北湖南的孩子主要被拐到山东半岛;西北地区的以向山西流动为主。

  记:你和人贩子接触过吗?

  郭:接触过很多次。感觉他们有的是惯犯,以此为生的,有的是偶然犯罪。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魏孔明 王效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