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3月19日电(记者 江耘 通讯员 孙江丽)农历牛年的末尾,所有同学都在忙着玩,忙着过年的时候,浙江有个大学生却远赴山西,拍摄纪录片,关注残障儿童命运。他叫苏家铭,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农民夫妻和残障儿童的故事感动了大学生
去年9月,苏家铭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一对60多岁农民夫妻收养38名残障儿童的故事。这对农民夫妻叫陈天文和郭改然,他们住在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西庄村。从1989年以来,这对夫妻相继收养了38名弃婴,陈氏夫妇只得“整天围着孩子们转”。孩子们吃的食物,由夫妇俩种地解决,其余可贴补家用的,是民政局给每名畸型儿每月200元的抚育费。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就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为什么这对老夫妻能20几年坚持下来,我想把他们的故事拍下来做纪录片。”苏家铭说,“我看到后马上给我拍纪录片的老师金华青打电话,他觉得题材是好的,但是有很大的冒险性,要仔细考虑。”
苏家铭并没有因为金老师的顾虑而打消拍摄的念头,他约上已经参加工作的好朋友准备一起去山西拍摄。
题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苏家铭来来回回改了很多回,也准备了近半年的时间。
“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气候、饮食、交通、语言、人身安全等等,倒底能不能拍出来都是个未知数。”苏家铭说,“但我是铁了心要去,因为你只有去尝试才能知道行不行。”
苏家铭的父母,也选择了支持儿子,在2010年的春节,让儿子离家千里,去追逐自己纪录片的梦想。
2月5日,苏家铭和他的搭档坐上了杭州到太原的火车,辗转了两天多才到陈氏夫妇家。
用镜头记录“感动”
冬日的山西,气温低达零下十多度,苏家铭和拍档穿着旧的军大衣,从牛年跨越到虎年,在陈天文夫妇家持续跟拍了15天。为了在雪天保护摄像机,雨伞要撑着给机器,常常是拍摄结束后他们自己就变雪人了。
夜里睡觉更不习惯,火炉灭了,两个男人就在炕上冻得直发抖。过年时苏家铭没有回自己家,而是全天候守在他们家人周围,记录下全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放烟花等一个个温情的细节。
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是苏家铭的“工作时间”,他说,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好镜头会在哪一时刻出现,值得拍摄的场景可能转瞬即逝。“我必须全天候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陈天文夫妇相继收养的38个弃婴都是有生理缺陷的,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孩子夭折了。但这对朴实善良的夫妇,没有因此而中断,他们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这些孩子。
“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哭会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尿了裤子,鼻涕是经常挂在脸上的,有时候他们会过来抱着我的腿,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在表示跟我亲热,但他们走开的时候,我的裤子上就有一块是湿的了。”苏家铭笑着说,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或者可爱的苦恼,自己一点都不觉得烦,但一想到大伯大妈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地照顾养育着这些孩子,顿时觉得这对夫妇的伟大与感人。
与原先想象的不同,这些有着生理缺陷的孩子一点都没有自卑感,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过着童年,相反,他们更懂事。
年前那几天,为了能给孩子们买套新衣服穿,大妈郭改然凑来凑去钱不够,想来想去也没地方好借。无奈之下,大妈伤心地哭了。而才4岁的兔唇孩子爱民,看到妈妈的样子,也哭了。
“看到爱民那瘦小的身子哭得一抽一抽的,那时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虽然他和大妈没有血缘关系,但那种情感真是太真切了。”苏家铭动情地说。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苏家铭和同伴要回杭州的那天,陈天文夫妇在村口迟迟不肯走。陈天文对他们说过:在这20年里,村民们从来没有像你们这样,不嫌弃我们脏,孩子吵,家里穷,还和我们住在一起。
他是个执着的大三学生
苏家铭是个影像的疯狂爱好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创作纪录片了。在“2009南方多媒短片节”上,苏家铭和浙江卫视新锐导演金华青合作的纪录片《吃铁的人》获得纪录短片金奖。
苏家铭坦言这个片子和这次经历都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说:“那时候是金老师带着我做纪录片,获奖后,我就很希望自己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山西之行。
苏家铭的好朋友、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汉语言大三学生柯龙说:“学校里的苏家铭是个活跃人物,主持人、辩论手、学生编辑都是他的角色。除了学习,他的日程几乎永远是排满的,参加各种比赛,拍片子……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对于这几年大学生活,苏家铭总结道,除了拍摄纪录片,大学还给了他三个恩赐:辩论,主持,做学生编辑,他从中收获了很多。
“辩论,使我口才得到锻炼,并且交到一群知心的朋友;主持,带给我信心,参加主持人大赛是一个契机,让我有机会在学校主持多场大型晚会;加入通讯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一期期的报纸在我们手中孕育而出,成就感不言而喻。”(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