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者在(上海)市档案馆,翻开编号为B134—9—1613的“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劳动处一九九四年二月”报告《坚持配套改革 大力精减人员》:“1988年,全局职工55.16万人,为历史最高点。”
1989年之前,局各企业也无一亏损,效益占全上海工业的半壁江山。
但是1992年,这个落后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终于必须“瘦身”。时任纺织局党委书记的朱匡宇,在如今人大办公室拿出自著《第二次创业》,正文第1页写道:“拥有55万职工的上海纺织工业1992年实现利税下降到13亿元,丧失了上海经济的龙头地位”。时任纺织局局长的姜光裕电话里脱口而出:“1992年起,我不得不向市领导争取每年职工提前退休的‘特殊额度’。”
当时全局“不出效益”的职工“累计88573人”,占总数约五分之一。
后来1998年的“纺织砸锭”举世闻名,但若“人”没走,这“锭”怎么砸?
1991年,上海喊出“壮士断臂”。
1992年,纺织开始“第二次创业”。
1993年,光这一年就精减了“6.5万余人”,而过去五年总共才“实减10.34万人”,可需要完成的任务是“38万”。
1994年10月6日,“纺织局召开再就业工程恳谈会”,市有关领导出席;10月7日,纺织“劳动力置换分公司”宣布成立,专门安置“富余职工”。时任分公司管委会副主任的严惠君特地找出当年笔记:“恳谈会说了困难,记者听后都哭了,市领导也说‘要流泪了’,要求‘没有政策要创造政策’。”很快,六部门“意见”下发,鼓励各企业“吸纳”。
可是,当时来招工的,“不是开电梯就是扫垃圾”。
有份材料总结当时纺织富余人员“五个特点”,列有“年龄偏大”,“女性比例高,大多为‘老三届’”,“技术通用性弱,离开纺织别无专长”等。
关键在社会观念如何突破。
就在这个时候,“空嫂”横空出世。
二
在时任上航副总经理的范鸿喜记忆中,“一次‘回娘家’座谈会”,纺织局请本系统出去的干部回来一起为纺织调整出主意,“朱匡宇、姜光裕讲得眼泪也出来了。”在时任纺织局副局长的肖义家记忆中,有一次“市妇联同志约纺织方面与上航方面在上航碰头,商量上航招纺织女工”。
据“空嫂”一事的组织推动者们回忆,上航招空嫂的成功,重要的是三方合力。
其一,纺织局正当面临改革,“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安排好过去为纺织做出贡献、今天为纺织改革做出牺牲的姐妹,是纺织局应尽的责任。
其二,上航正好扩大拓展,本身需要招人。
其三,市妇联当时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妇女素质,解决好下岗妇女再就业”,作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就一拍即合。
就在那段时间里,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范鸿喜称座谈会的触动让他想到“国外也有空爷爷空奶奶”,当时的市妇联主任章博华也是想到出访坐飞机时的同样见闻。正如时任上航董事长的贺彭年所说:“做任何事都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我们正好要招人,地利是大家都在上海,人和就是我们大家都了解,都是干实事的。”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情怀,让思维不谋而合。
就在那段时间里,都能想到一块去——范鸿喜说,时任上航总经理的孙仲理,也对这件事非常支持。而当妇联找到纺织局,针对“38万人要转岗招十几个人有什么用?”朱匡宇只用了“两句话统一思想”:第一,虽然只招十几个人,但如果社会各行各业都像上航这样伸出援手,何愁不成?第二,纺织女工连天上的航空服务岗位都能上,哪个行当不能做?
都是为了同胞姐妹——上航设法请来民航总局飞行标准司一位处长,又特意安排市妇联主任章博华她们来鼎力相助,为姐妹们争取突破“招空姐的年龄限制”,一直说到“最后把对方讲感动了”。章博华也至今记得,“当时出访刚刚回来,是在田林老干部局。”
都是为了同胞姐妹——当时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沪上诸多媒体关注报道下岗姐妹的困难。时任市妇联综合部副部长的李汉琳难忘:“1994年11月初有次在上航开‘巾帼建功’现场会,我把新民晚报记者宋铮介绍给孙仲理他们,当时就说到招空嫂这件事。”是年11月6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民航能不能招空嫂》。宋铮回忆说,这是媒体报道民航能否招空嫂的“第一篇”,“当时冒了一定的风险。”范鸿喜至今“感谢”:“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起了‘正作用’。如果没有这篇报道推动,总局的‘特批’肯定不会这么快。”
毕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突破空姐年龄限制。1994年12月初,上航正式宣布招空嫂。一时万头攒动。
三
三个月后的欢送仪式,“整场都哭了”。
《上海纺织经济专讯》第605期记载:1995年“3月8日上午局在新三楼会场举行 ‘热烈欢送首批纺织职工加盟上海航空事业’的仪式”。
姜光裕的记忆是:“当时主要是听到女工发言,说今天我是纺织的女儿,明天我是上航的媳妇,做女儿要做好,做媳妇也要做好。后来18个人又说‘大家起立,向领导致敬’。我一下感动了,感情上真的有点像女儿出嫁一样,又高兴又难过。电视台镜头对着我,我哭了,18个人哭了,来的人哭了,整场都哭了……”
直到去年记者在一次讲座上,仍然见朱匡宇话说当年一时哽咽。
还有份档案显示:1995年4月20日上午,当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在上海开座谈会,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们宣传空嫂的报道”,并问:“空嫂的效应如何?”在听朱匡宇“介绍上海纺织‘再就业工程’与结构调整同步,做到‘无情调整,有情操作’”之后,肯定道:“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是一大成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