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男子拍摄百名“北漂”真实生活渐成“偷窥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新疆男子拍摄百名“北漂”真实生活渐成“偷窥狂”
2009年12月30日 11: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名“北漂”花了整整3年时间,拍摄100名“北漂”的真实生活。没有人愿意收藏这些照片,也找不到出版商出版,无数次摄影大赛中名落孙山,甚至有人直言“拍得真烂”。

  但这些声音,在吴玉征耳边,远不如按下快门“咔嚓”的声音美妙,他很享受这种声音,“我只是想记录一种真实的‘漂’。”

  和许多“北漂”一样,他的“北漂”生活始于驶往北京的列车上。

    那是2001年的夏天,他登上“重庆—北京”的临时列车,40多个小时的旅途中,他坐在满是编织袋、瓜子壳的地上,对着脚下一笼半死不活的肉鸡,吞食着蘸着甜果酱的面包片,这是他唯一的食物。至今,他依然记得那股味道。

  他想记录下这股“味道”。

  第一次把镜头对准“北漂”时,他连基本的摄影知识都不清楚,更别提闪光灯和遮光板怎样使用了。

  可他的计划却很宏大、缜密。他把自己的“非营利性”摄影计划命名为《面孔》,在网上征集志愿者,帖子注明条件“北漂,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他甚至找到律师,制定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肖像权使用授权书》。

  他对拍摄对象只有一个条件:必须在家里拍摄,以保证“最原始生态的生存状态”。

  起初,这个平头小伙子只会摆拍,“往左一点、对,对,把头转过来”。后来,这种摆拍对吴玉征来说,简直是一种“耻辱”。照片出来后,非但不像纪实摄影,反而成了艺术照。

  拍摄对象们往往像是“化了妆”,镜头里、外两种生活状态。一个30岁的女白领住在胡同的小四合院里,堆满了煤和白菜。她却要求拍出“雅致的庭院”风格。

  有一个姑娘找到吴玉征,气呼呼地表示“你把我拍丑了”,原因是照片的脸上有一颗痘痘。吴玉征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这就是纪实风格的你,真实的,没有戴面具的。”他笑着回答。

  事实上,登上那趟驶往北京的列车前,这个来自新疆的汉族人,1999年大学毕业后辗转于西安、重庆、杭州等城市,干过卖电脑、推销员等职业。他早已厌倦了“漂”的生活。

  漂到北京后,他成了一名IT文字记者。他一心想拍到“最真实的北漂生活”。他甚至觉得拍别人,就是拍自己。

  他渐渐成为一个“偷窥狂”。他喜欢观察拍摄对象的家庭环境,被子是否折叠整齐、地板上有无积水。或者,鞋子和垃圾桶的摆放是否凌乱。他通过这些环境要素,勾勒出拍摄对象真实的生活状态。

  他发现,“咔嚓几秒钟”根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保证拍摄效果,吴玉征必然在拍摄前早早上床睡觉。他要求自己吃饭只到7分饱,接着坐上1个多小时的公车,前往拍摄对象家里。“慢悠悠的公车可以给我思考的时间”,公车里,吴玉征一般会设计一些简单的话题,与拍摄对象交流。

  拍摄开始前,他会和拍摄对象聊上一会,了解他们的背景、性格和想法。等待相互间熟悉了,才开始架起相机,按下快门前,他还会郑重其事地警告拍摄对象:“千万不要笑。”他努力把拍摄者调试到最真实和放松的状态。

  他把每次拍照,都看作一次奇妙的思想旅行。很多拍摄者后来都成了他的朋友,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照片似乎没有改变他的生活,他依然蜗居在租来的小房子里,为高房价苦恼,辛苦地赚钱养家,不敢要孩子……

  但这些照片又的确改变了他,至少他不再那么恐惧“与人交往”了。以前,聚会中,他往往埋头吃东西,不发一言。他不上MSN,QQ选择隐身。面对陌生人,常常不知道怎么开口,他甚至“更希望生活到封闭的世界里”。

  在他的《面孔》网站上,有人大呼“很好,我支持你”,也有人唱衰“拍得太烂”。他一概未加答理。最近,他更厌倦了媒体采访,“重复来重复去,就那么几句话”。并且他决定“和市场妥协”,一旦3个月内没人前来继续这个拍摄计划,他打算低价转让这家网站域名。

  他想好了,假如可以获利,第一件事就是,换一台更好的相机。(记者 周凯莉)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