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根据卫生部的《消毒管理办法》,无论什么等级的医院,其一切医疗用具、手术室设备消毒,甚至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等,都由当地的疾控中心负责抽检,然后上报结果。《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也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医院血透室也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范围内。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检查也成了“走过场”。霍山县医院一位负责人说:“每年疾控中心的人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其余时间,全靠医院自觉保持医疗卫生环境洁净。”
暴利驱动致医院量大质差
据了解,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对丙肝的专门流行病学调查,因而也没有专门有效的疫苗能够对其进行预防。
据患者反映,在霍山,只有县医院能够进行血液透析,医院不愁病人不来医治。病人不但不是他们的“上帝”,反而成了任其“宰割”的羔羊。
“你不去医院就等于等死,而去了医院还有一线生机。”患者王道全说。
据患者介绍,在霍山县医院,使用一次性透析器,透析的费用是410多元;如果复用的话,费用能降低50元。这样算起来,以一年透析100次计算,花费大概有4万余元。选择复用透析器,一年可以节省5000元。
“这个事件看似偶然,其实有它的必然性。”安徽一家医院的负责人说,这些年来,各地医院规模越来越大,而财政投入却越来越少。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赚最多的利润,量大质差是必然的。“医院固然应该反思,但应该反思的也不仅仅是医院。”他表示。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由于医患关系不对等,而医院“欺负”绝大多数患者不懂医疗知识,于是便浑水摸鱼———重复使用透析器,或者把医疗费用搞成一笔糊涂账;再者,相关部门对医疗单位的监管不到位,纵容了某些医院的胡作非为,以致一些医院在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上出现了不消毒、不按照流程操作等问题。
资金人才不足曝基层医疗软肋
业内人士指出,霍山血透病人感染丙肝病毒事件,虽然是当地县医院在管理上出现的重大“漏洞”,但也在深层次上暴露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投入不足和人才不足问题。
据了解,霍山县医院血透室建立于2003年,当时只有一个办公室和两台机器。随着病人的逐步增多,血透室也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4个房间、8台血液透析机,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现在买一台新机子要15万元,我们也很困难啊!”刚刚上任的霍山县医院代院长芦仕堂说,按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血液透析的相关医护人员至少需接受3至6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因为人手有限,霍山县医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部分医护人员只接受了半个月的培训就匆匆上岗,而且人才流失严重。
“相同职称的医生,在县医院工作,比在市一级医院工作的人均年收入少几万元。”霍山县医院一位医生说,“就是因为收入待遇低,即使我们这样在县里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医院,也很难留住人才。”
他说,这两年有好几位临床医生考取研究生后走了,还有两名业务比较成熟的医生到外地的医院去了。“现在全靠营业收入。为了留住人才,院里尽量给业务成熟的医生发点补贴,但力量有限,与大医院比,待遇差距仍然比较大。”
制度执行为何总打折扣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一些医院的规章制度虽然完备,但实际执行时却并非不折不扣,由此造成医疗安全隐患。比如在霍山县医院,给病人打针不消毒,挂吊针“张冠李戴”等低级错误也屡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一些制度不够细致,也是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
根据专家介绍,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的规定近乎“苛刻”,如病人在院内不慎摔跤的意外事故,也要有详尽记录和说明。至于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规定得更是细致入微,如手术前必须用笔标明手术部位、医疗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路线图”处理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尽管国内不少医院引入了这种质控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常常改不了“粗线条”的习惯,管理出现漏洞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些专家建议,医院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让百姓放心。因此,应首先从制度上弥补不足,细化制度管理。针对医院管理人才欠缺状况,应建立强制性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通过一到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及实际岗位实习,培养医疗和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建立医疗质量的危机“预警”机制,对医疗全流程进行监测和跟踪,捕捉各种“小差错”,找出原因并及时整改,防范医疗质量事故的发生。“毕竟从医院的角度讲,稍有差池就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本报记者 李光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