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三方细说“老太拾金风波” 皆盼证明道德清白(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当事三方细说“老太拾金风波” 皆盼证明道德清白(2)
2009年11月30日 10:19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翠兰站在简陋的家中,谈及这场“飞来的官司”,黯然神伤。 谷岳飞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丢钱

  周继伟介绍了自己掉钱的过程。

  据其介绍,事发前晚,一个朋友要还他钱,于是几人在淮安市区一KTV内相聚,其间他喝了不少酒。

  散场后,周继伟打车回家。周继伟家尚未通公路,周翠兰捡钱的那条小路是其回家必经之路,他在附近下车之后,经此路走回家。

  因为喝了不少酒的缘故,周继伟走着走着,感觉有些热,于是将上衣脱了搭在手上,摸黑踱步回家。据其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当时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有“朋友还给他的8200元钱。”

  回到家后,周继伟一觉睡到次日上午,直到一个朋友打电话邀他打牌,周继伟这才发现上衣口袋里的钱不见了。周赶忙打电话给妻子,对方称没拿。周继伟于是根据出租车发票,找到了前晚载他回家的出租车司机——他认为钱是掉在了出租车上。

  接到报警后,淮阴区公安局西坝派出所相关民警着手处理。但出租车司机告知,当晚下车付钱时,确实看见周继伟有一沓子钱,但这笔钱并未掉在他车上。

  不久周继伟的母亲回到家中,听闻儿子丢钱后,大惊失色。这才想起,早先小组开会时,就有人议论周翠兰捡到钱了。随后,祖孙四人便赶往周翠兰家中要钱。

  还钱

  1700元和8200元相差实在巨大,两家人的第一次接触不欢而散。

  双方约定第二天到王长玉家对质,但不巧次日周翠兰家因突遭停电,要赶制豆饼而未能前往。此事被周继伟一家解读为故意躲他们,因而矛盾渐趋激化。

  9日上午,周翠兰照常骑车出门卖豆饼,结果在村附近的华能电厂旁被周继伟母亲拦住。周母情绪较为激动,表示“儿子丢的钱要了一两天,一分钱都没要到;”并称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不让卖豆饼。两位老人自然争吵起来。拉扯中,周翠兰装豆饼的筐子被周母拉坏。

  “等我赶到现场,周围围了100多号人,不少人指指点点,说我母亲拿人钱不还等等,”孔德奎告诉记者,母亲离家后,他隐约感觉不对劲,出门找,一看果然出事了。

  “胡说八道,人家捡了钱归还不求回报不说,还被讹诈要多还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孔德奎帮“本份的母亲”出气,现场骂了一通,“结果群众又纷纷说她(周继伟母亲)不对。”

  随后,几人一起到王长玉家。经辖区民警协调,周继伟从周翠兰手中拿走了1700元钱。

  争执

  周继伟到底掉了多少钱?周翠兰到底捡了多少钱?这两个问题成为三方争执的焦点。

  周继伟称,他掉的是8200元钱。他在26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身上的8200元钱是11月5日一朋友归还给他的。”但记者很快发现,11月7日他到西坝派出所报警时,只说自己丢了4200元钱。

  对此,周继伟承认,当时在派出所确实说了丢了4200元钱,但当时只想到自己出门时身上带的这4200元钱,忘记前晚一个朋友还还了他4000元。他说,这4000元还是朋友提醒他才想起来的,原因就在于他前晚酒喝得太多,已记不得当晚的情形了。

  周继伟的母亲也称,他们第一次去周翠兰家,周翠兰说了捡的钱有二三公分厚,“老太对人也有捡过七八千钱的说法。”对儿子声称的掉了8200元钱,周母深信不疑。对此,周翠兰的儿子孔德奎解释道,母亲卖豆饼时,遇到一百、五十的大额钱,宁愿赊账也不愿找钱,家中的钱也不是她管。换句话说,老人对钱并没什么概念,见一沓子钱,就随口估算了一个数字,事实上,她不仅说过七八千,连一万块也说过。

  打官司

  三方矛盾因此愈演愈烈。

  周翠兰被指有“贪钱”的可能,捡钱的现场只有她和王长玉在;王长玉则被怀疑有可能与人合伙分钱——当时他将钱从周翠兰手中拿来之后,在他手中很长时间,而周翠兰并不知道她捡了多少钱。和上述种种猜测相比,周继伟背负指责更多。在网上,此事已被称作“淮安彭宇案”;而在乡间,不少村民更是大骂周继伟的为人,认为此事周纯属诈骗,全然无理。

  乡间舆论让各方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上法庭成为三方共同的选择。各方均希望法官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周继伟便称:宁愿不要那8000多块钱,也要出一口气。周翠兰也不愿自己的善举背负污点,她说她最不愿看到的便是一直笃信的“善有善报”的古谚失范,她希望村民认可她的拾金不昧。至于王长玉,这位外表憨厚的农民发誓般地表示:如果官司输了,他将“一生喊冤”。

  事情进展到如今,金钱反倒处于次要位置,良心和道德反倒成为核心。可以预见,12月7日法庭开庭时,那将是一场事关道德的审判。 本报记者 谷岳飞 朱鼎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