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卫生承诺,只为宣传
刚才我们看到,在国内最大的一次性口罩生产地湖北仙桃,一些并不具备口罩生产资质的家庭作坊,只要花点钱就能拿到正规厂家提供的证照,把没有任何卫生保证的口罩堂而皇之卖到市场上去。
本来,甲流来袭,大家买口罩是为了防病,不知道戴上了这样的口罩结果是防病还是得病?想想都让人担心。但是,我的同事告诉我,在采访中她发现的卫生隐患还不止这些,即使一部分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他们的生产环境也不敢让人恭维。
作为无纺布生产重镇,仙桃市彭场镇坐落着大大小小的防护用品,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其中有大量企业现在都在生产一次性口罩,记者随机走进了几家生产规模在彭场属中上等的企业。
走近这家企业,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在露天空地上堆放的生产原料无纺布,在这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人们主要制作的是防护服,在车间的另一头,一些工人正在用点焊机缝制一次性口罩的挂绳。虽然工人戴上了工作帽,但是堆积在一起的废料,口罩和包装纸,还是让人感觉车间的生产环境差强人意,在车间的隔壁,记者看到一个工人正在用打片机剪切口罩,在这个小房间里,四处堆放着杂物,一些无纺布原料裸露地放在充满垃圾和灰尘的地上。和之前在周边各村见到的小作坊相比,记者看不出这样的生产条件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而随后走访的几家企业,记者所见的生产环境,都跟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标准有明显差距,按照国家标准所确定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对于生产环境和过程的卫生要求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应分开堆放,待检、合格、不合格原材料和成品应严格分开堆放并设明显标志。进入生产区要换工作衣和工作鞋,戴工作帽,直接接触裸装产品的人员需戴口罩,清洗和消毒双手或戴手套;生产区前应相应设有更衣室、洗手池、消毒池与缓冲区。但是,记者在仙桃市彭场镇随机走访的10家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无一与此标准真正的相符一致。
在网络上查询一次性口罩,可以看到众多一次性口罩生产厂家的宣传,他们大都对自己的生产资质和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大多数标明自己建设了无菌车间。对于卫生用品,无菌生产车间这样的字样应该是最让消费者看重的。一般而言,无菌车间要求生产空间尽可能封闭,换气采用过滤空气正压进风,并加臭氧设备进行空气杀菌。那么这些厂家是否达到了他们所说的无菌车间的条件?记者找到了百度网上排名最靠前的几家公司进行了解。
按照这家公司在网上的宣传,记者找到了这家位于仙桃彭场大道的企业,从生产车间的情形来看,这比记者之前见到的企业相对规范,工人们都穿上了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同时生产车间的卫生情况看上去也整洁干净得多,但是车间里安放的灭蚊蝇的设备也明确地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一个无菌车间,那么企业宣传的无菌车间在哪里?
记者:“你们的无菌生产车间呢?”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正在组装吧。”
记者:“现在还没有,是吧?”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没有。”
记者:“你们网上不是说有无菌车间吗?”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没有。”
记者随后进入了另一家在网上特别说明具有无菌车间,并且也位于彭场大道的企业。
记者:“我们找到你们,是因为你们在网上说你们是无菌生产车间。”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我们有包装车间。”
记者:“你们是正规的厂家吗?”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我们应该算正规的。”
记者:“能不能看一下车间吗?”
彭场镇某卫生用品企业负责人:“不能看,你们这样找不到一个正规厂家,这个做口罩说正规就正规,说不正规就不正规。”
尽管网络上很容易搜索到一次性口罩生产企业具备无菌生产车间的线索,但是记者在仙桃的附近乡镇走访的十天中,没有见到一家真正符合无菌生产车间标准的企业,而且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
郭河镇某加工厂:“仙桃哪里有无菌生产车间,找不到的,仙桃就没有。”
记者按照网上的宣传拨通了更多的厂家的电话,但是当记者提出要亲自去看一看生产车间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记者:“能去看一看吗?”
厂家:“不能。”
记者:“你们不是说你们有无菌生产车间吗?”
厂家:“没有的,那样写只是为了宣传。”
尽管记者不能断言仙桃生产口罩的企业没有无菌生产车间,但是,不少厂家对无菌车间的宣传存在夸张,有的实际情况甚至跟无菌生产的条件存在巨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从一次性卫生用品国标标准来看,仙桃有很多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并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作为国内一次性口罩最大的生产地之一,相关部门的监管和行业规范的确亟待加强。
半小时观察:
我在仙桃当地的媒体上搜索到一条六年前的旧闻,说的是2003年的时候,仙桃当地少数厂商受利益驱动,借预防非典之机大肆生产销售问题口罩,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仙桃市委、市政府对不法业主展开斩首行动,一次销毁了5万多只问题口罩,并表示要建立健全查处假冒伪劣的长效机制。可在我们今天报道的新闻里,又能看到不少和这条旧闻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时间从03年换成了09年,背景从非典换成了甲流。同样的一幕时隔六年后再度上演,这样的结果让人遗憾,也让人疑惑。为什么当年轰轰烈烈的打假行动并没有根除生产伪劣口罩的利益链条?为什么当地政府承诺的打假长效机制迟迟没有发挥出实效?在看到疫情带来商机的时候,仙桃也应当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主编:孟庆海 记者:傅喻 摄像:张小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