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结构洋葱型“中间段”不断扩大,白领经历了“精英型群体”到“大众化群体”的转变。中国社会结构在逐渐趋于高级化,白领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转型?北大社会学教授夏学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作出了阐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上海中央商务区近3万白领的生活形态,进行了连续性的跟踪调查,发布了《华东区白领生活形态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市有八成白领自认“活得不如农民”,58%的白领羡慕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53%的人认为比不上农民的理由是“他们没有辐射和交通污染”;43%的被访者望能和农民一样“三餐都正常”。
这项调查结果一公布,质疑声、叫骂声就不绝于耳。有人说,白领这是“得了便宜卖乖”,还有的说这是“又一座围城”。总之,对白领的生存状态,调侃取笑的多,感同身受的少。为什么白领的主观感受与社会大众的客观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有关白领生活状态的一些基本社会事实。
2004年的白领调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职业白领的感情需求指数持续上扬”,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58.11%的人认为每天能够与家人共用晚餐是非常重要的;有66.29%的被调查者讨厌因为工作而影响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另外,有88.44%的被调查者认为友谊在生活中很重要。
职业白领在对“友谊”的评价上与笔者2000年关于转型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调查如出一辙:在16个价值中,居于第一、二位的价值分别是“竞争”和“友谊”,反映了转型期中国人的价值重构规律,即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相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交融的规律。在这一点上“职业白领”和普通中国人也没有什么不同。
根据社会学对需求即短缺的定义,愈加需求的东西愈短缺。上述数字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白领的感情生活、人际信任和友谊发展遭遇了日益严重的危机。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这些重要方面出了问题,自然会影响到职业白领的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定义,要求医疗机构重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个人树立完全崭新的健康观念:少求寡欲,心态平和。
2007的白领调查显示:“近九成白领出现生活状况不佳现象。疲惫、健忘、易怒和身体抵抗力下降已经成为白领首要需要解决的身体健康问题。”
以下是上海市职业白领关于午餐情况的调查:
陆家嘴:1、西式快餐方便快捷即食,成了陆家嘴白领的首选(33.8%),2、外出就餐人数由原先的23.5%下滑至16.1%,3、部分员工一周有3-4次直接以饼干、面包等“果腹”。
淮海路:1、部分老板担心影响工作环境,严禁员工叫外卖及带饭,57.7%的白领不得不选择外出就餐,2、水果、零食充饥成了无奈选择。
虹桥:1、周边餐厅太贵,大多自带饭盒,2、或索性绕道东华大学,每天在高校食堂“蹭饭”。上海白领平均午餐花费18.92元,虹桥白领午餐花费最高,人均26.8元,陆家嘴白领用餐时间最短,人均28分钟。陆家嘴白领认为,在陆家嘴上班,工作比午餐更重要。
行色匆匆的步履,狼吞虎咽的食相,小心翼翼的心态,天旋地转的忙碌,使得压力与日俱增的职业白领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白领的地位优越感和傲人风度。应该说,他们关于职业地位的抱怨不完全是矫情。只有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理解当事人,才能真正理解职业白领的落寞及其遭遇的实际和虚幻问题。
压力的来源:相对剥夺感
当前职业白领所遭遇的问题分为实际的和虚幻的两个层面,实际问题如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导致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减少,吃饭不正常,没有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健康状况恶化等等,虚幻问题是由职业白领的某种不健康的心态杜撰出来的,这种心态在社会学上叫做“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理论可以对白领的主观感受和大众的客观评价之间的悬殊做出解释。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一个人期待得到的和他实际得到的之间的巨大差距会使这个人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如同实际的剥夺一样有力地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相对剥夺理论的一个派生观点是:如果一个人觉察到他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到的之间的巨大差距,基于根植于人性之中的社会公平理念,这个人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各阶层收入的普遍提高,无形中降低了职业白领的社会地位及其地位优越感。而社会中一夜暴富的大款,让职业白领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相比大款的富裕生活,职业白领惯常的生活优越感荡然无存。比上,何止天壤之别;比下,仅有的优越感因社会共享原理逐渐扯平。虽然职业白领的收入与待遇和大家一样共同提高了,但是与自我期待相比,与某些社会群体相比,白领的收入还是相对减少了。正是这种相对剥夺感使得一些职业白领感到自不如人。
相对剥夺感与聪明程度成正比,愈聪明的人愈容易受到相对剥夺感的伤害。宋朝苏轼对“聪明”和“糊涂”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独有偶,清代郑板桥也是力赞“糊涂”的,他的“难得糊涂”的感慨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就是因为人人内心都受过相对剥夺感的折磨。
相对剥夺感是源于人性弱点的一种不健康心态,它不能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赶上自己,与自己一样好了,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就好像被别人剥夺了一样。这是强烈嫉妒心理的软性表现形式。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箴言,是治疗这种嫉妒心理的妙方。像嫉妒心理一样,相对剥夺感也是一条兹兹作响的毒蛇,只不过它是以弱势面孔出现不易让人发现罢了。
构筑健康心态为白领减压
谈到白领出路,首先让我想起唐朝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白领依然是社会的骨干、精英,只是因为当前社会的某种思潮对白领稍为不利罢了。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培养一个白领的必要劳动时间显然比培养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时间要多得多。因此,从理论上说白领对于社会的贡献更大,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获得更高的报酬。
白领们自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正确处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升迁荣辱,要拿得起、放得下;白领要把个人之善提升到民族之善、国家之善的高度。用民族、国家之大善统帅个人之小善,懂得道之起止,明乎进退有度,恪守“位天地”、“育万物”的中道原则。
唐朝白居易有一首《对酒》诗云:“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白居易那个时代,压力和应激事件肯定是有的,但绝对不能与现时代相提并论。但是白居易对人性的弱点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人本是生活在蜗牛角上的,生命短暂得像石火光式的小动物。这样狭小的空间、这样短暂的时间,还在那里争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想不开呢?富也好,贫也好,最重要的是快乐度日。人生在世不尽情开口欢笑以求快乐的人,都是痴呆愚笨的一个。
现时代是一个机会时代,也是一个压力时代。作为争强好胜的一簇,白领所受的压力比较大,也比较多,这就需要社会从制度层面为白领减压,建立健全普遍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医疗、住宅、养老等方面解除白领的后顾之忧。另外,从个体层面,白领们要懂得快乐是减压之机理、健康之良药的道理,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快乐心情。但是什么是快乐?英国谚语说:并不是每一个会笑的内心都是快乐的。萧伯纳说:“人生的真正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只有把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结合起来,或者用社会目标来校正个人目标,才能使自己的目标伟大起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夏学銮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