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6日电 10月26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近年来中国城乡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迅速,很多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超50%。中国各地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喜忧参半,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整个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三化”社会趋势加强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中央积极应对
在近日召开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部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将老龄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回良玉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来自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的消息称,近10年来,中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发展到三四个人中就有1个,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迅速,很多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超过50%,与日本等严重老龄化国家比重相当,这一现象亟待引起重视。”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表示。
此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6亿,正朝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转变。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养老保障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
再者,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此外,老年人问题还将涉及到其他社会关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亲属以及社会所有人。因此,老年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整个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社会发展“制造”众多空巢老人 情感诉求成首难
《法制晚报》消息称,来自民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空巢家庭”正在逐渐增多,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郁抑、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他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障碍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重阳节至,对空巢老人来说,最好的节日礼物莫过于儿孙一个报平安的电话。《广州日报》一则报道说,今年刚做完80岁大寿的张奶奶是个“电话迷”:电话铃声一响,她必然抢着去接;偶尔被老伴或大女儿接到了,她就会在旁边急切地问“谁打来的”。张奶奶家住湖北省荆州市,膝下有十几个儿孙辈,最近的在身边、最远的在美国。每当听到两岁的重孙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叫“太奶奶”,或是在美国留学的孙女讲些新鲜事,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一边心疼孩子的电话费,却又舍不得放下听筒。“只要他们个个都好,我比什么都高兴。”张奶奶说,只是“常常记挂孩子们”。
和张奶奶一样,多位“空巢”老人都有同感,最盼望能常接到儿孙们的电话,“他们没主动打电话来,我也不敢轻易打过去,怕他们工作忙分了心。”
《半月谈》杂志曾以“空巢老人情感孤寂再婚阻力大 成自杀率最高群体”为题对空巢老人的情感问题进行过报道。报道称,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的这个比例仅为33.1%。中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农村空巢化将更加严重 各地养老服务参差不齐喜忧参半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新京报》报道称,曾被称为北京首家的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老年日托所”将面临停办。据介绍,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模式不盈利。在这里,老人每天只需交5元钱,从早9时到下午5时,就可享受到吃午餐、打麻将、看报、休息等方面的服务。从2007年诞生之初其就一直受到许多老人欢迎。但目前,让老人们烦心的是,该日托所明年1月将停办。
不难发现,各地养老喜忧参半。就在北京首家老年日托所即将“偃旗息鼓”时,甘肃省兰州市却传出喜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兰州试点“虚拟养老院”,一通电话即有专人上门。报道称,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老人通过电话或网络的一个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加上有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必将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的趋势。
不管如何,空巢老人如何更好的养老,无疑已成一个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陈劲松认为,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而要实现和谐的目标,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注意:
首先是老年人的安全问题。陈劲松说,一些地方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老年人病了甚至过世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这都是与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的。社会各方应当对广大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次,提升老年人的权益和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但这一传统一度有所失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现在已经到了重拾的时候,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在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应当发掘老年人这个群体自身的潜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老年人其实还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也能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陈劲松还认为,维护老龄化社会和谐的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