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3000元还50年前30元债务 称参考黄金价格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人用3000元还50年前30元债务 称参考黄金价格
2009年10月13日 08:44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郑樟瑞是谁?他为什么汇来这么多钱?盯着眼前这张来自嵊州市区的3000元汇款单,76岁的俞玉兔老太陷入了沉思。

  难道是他?!想了很久,俞玉兔才想起,自己是认识一个叫郑樟瑞的,可那是50年前……

  记忆的大幕徐徐拉开。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给我们讲述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还债”故事。

  相识的时候才20多岁

  俞玉兔和郑樟瑞认识是在1955年,一所农村的小学里。那时,他们都还风华正茂。

  那年秋天,22岁的俞玉兔刚从嵊县师范毕业,来到甘霖珏芝小学教书,每月工资35元。而25岁的郑樟瑞正好在学校负责日常管理。

  很自然,他们认识了,还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郑樟瑞家里很穷,哥哥常年烂脚不能下田地干活,于是,生活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虽然自己不想离开学校,但为了能让家人过好日子,郑樟瑞想响应国家号召去宁夏支边。当时,各地流传着“宁夏是个好地方”的口号。

  多取10元钱,成了半个世纪的包袱

  梦想很美,现实却是残酷的。郑樟瑞连去宁夏的路费也没有。他只好四处借钱,借了好几次没借到。

  郑樟瑞没放弃,有一天,他出门借钱,在路上,正好遇到了俞玉兔。他有些忐忑地告诉她,要去宁夏支边了,可是……

  善良的俞玉兔明白。她不假思索地拿出了自己的存折,说,你自己去银行取钱吧。

  存折上有35元钱。郑樟瑞到银行取出了30元。取了钱后,他没有向俞玉兔告别,而是把存折交给了银行的负责人,直接就去了宁夏。

  这个负责人是俞玉兔的朋友,后来转交了存折。

  说起当时为什么不辞而别时,郑樟瑞仍有些不好意思。原来,当时他开口是借20元的,后来在取钱时多取了10元,他觉得很难为情,才选择了悄悄地走。

  年轻的郑樟瑞没想到,这件事让自己背了半个世纪的思想包袱。

  50年来,老人一直记着这笔债

  当年到了宁夏后,郑樟瑞有了新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是45元。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他给俞玉兔写了一封信,同时还寄回来了一支钢笔。俞玉兔也给他回过信,互相鼓励,共祝进步。

  郑樟瑞领到工资后把一部分钱寄给了家里。没多久,村里传出了他在宁夏发财的传言,许多老乡都去宁夏找他。人多了,开销不断,加上还要给家里寄生活费,不久,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苦。

  后来,郑樟瑞收到了地方政府要求其回家乡参加建设的信。母亲也给他写信要他回去,反复思考之后,他回到了老家。

  此后的几十年里,养家糊口,郑樟瑞的生活一直过得很清苦,没钱还债,心里还压着一个包袱,他没有主动和俞玉兔联系,但一直记挂着这笔债。

  以1还100的比例还钱

  前几年,在儿子的照顾下,郑樟瑞的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

  去年,他打听到俞玉兔一家住在嵊州市甘霖镇东山村的消息后,遂萌生了在有生之年偿还这笔债务的想法。

  郑樟瑞说,现在儿子孝顺,自己每月的生活费有好几百元,过上了舒适的晚年生活。为了还债,他每个月都节省一点生活费,一直积攒到上个月,刚好凑齐3000元,就向当年的恩人寄上了这笔特殊的感恩费。

  郑樟瑞说:“一文钱可以难倒英雄汉,当年俞玉兔肯借钱给我,就是我的恩人。这些年来这笔钱始终是我的一块心病,现在终于还上了,是对玉兔老师恩情的回报。”

  当记者询问他为什么偿还3000元时,郑樟瑞说,他参考了黄金和粮油的价格,在两者之间折中了一下,定下了以借1元,还100元的比例,来完成这笔半个世纪的债。

  于是,他向俞玉兔寄出了一张3000元的汇款单,也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这笔还款是对诚信的最好注解

  前天,相隔50年后,79岁的郑樟瑞和76岁的俞玉兔终于又见面了,地点是在东山村。

  “樟瑞同志!欢迎你的到来。”“俞老师,你好。”在房子的走廊里,两位老人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对视了一会,不约而同地问了声“过得还好吧?”

  50年不见,老朋友有说不完的话。

  当说到还钱的事,两人又有了小小的“争执”。

  俞玉兔说,这笔借债体现了诚信,当年我借给你30元,现在我只能收回30元,不能收3000元。

  这时,郑樟瑞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还3000元是为了了结这一生的心事,一定要把这笔债务偿还清楚。他坚持留下了汇款单。“古语说得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要讲诚信,如今我把债还了,也算了却了自己50年来的心愿。”老人动情地说。

  但俞玉兔仍坚持:“只收30元,余下的我一定要退回去。”

  小小的争执还在,可这一切,却更显出了二位老人之间弥足珍贵的诚信。(本报通讯员 张亮宗本报驻绍兴记者 史春波)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