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9月23日电(蓝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生活的最美好向往。如今这些关于生活的理想已经变成现实,甚至超越了理想。二十三日成都市政府举行“人与城市和谐发展——成都市60年变迁”第四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六十年来成都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等巨大的发展变化和相关数据。
收入:从154元到16943元的万元跨越
新闻发言人成都市统计局副局长康银劳说:可支配收入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六十年来城镇居民生活变迁最直观的体现。200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6943元,成功跨越万元大关,比1954年的154元增长了109.1倍,年均增长9.1%。从收入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但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这得益于社保体系的日趋完善,转移性收入的稳步增加。另外,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新的增长点。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的重要标准,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1978年成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6%,刚刚达到温饱水平,到2008年,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7.4%,跨入生活富裕阶段。三十年下降20.2个百分点,说明成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生活质量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消费:从“老四件”到现代消费品和消费观的转变
建国初期,成都和全国一样,物资供应非常紧张,老百姓没钱也没太多商品可买,人们最大的追求就是“三响一转”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2008年,成都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6台,洗衣机、彩电、空调、移动电话的拥有量都已超过每户一台;城镇区人均住房面积27.8平方米,超过全国城镇人均住房水平。建国六十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4年的138元增加到2008年的12850元,增长91.8倍,年均增长8.8%。
教育:投资意识增强 教育支出显著增长
197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还不到5元,然而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人均教育支出比重上升了5.2个百分点。特别是2003年以来,成都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使六十万农村学生受益。同时,成都注重在统筹城乡中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完成“早教—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老年”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布会上,群众代表个体商户李久香以自己亲身经历畅谈了六十年来居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从一个一月只有几十元的女搬沙工,到今天一年可赚十多万元的品牌服装店老板,从住在下雨刮风就漏水的瓦房,到住进电梯公寓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四十四岁的李久香感慨万千,她说,是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作为天府之国的市民她感到非常自豪,在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希望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人民永远和谐幸福。(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