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称"酒驾"数量或反弹 建议建立长效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媒体调查称"酒驾"数量或反弹 建议建立长效机制
2009年09月21日 16:19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个月以来,上海警方加大了对醉酒驾驶的检查力度 张龙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公安部自今年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至今已过“满月”。一个月内,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超过6.5万起,其中醉酒驾驶万余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因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下降37.5%。

  曾有过酒驾经历的司机们,内心起了哪些变化?有没有人从此“金盆洗手”?本报焦点新闻部和新民网联合推出第四期“新民意”调查,聚焦酒后驾车及全国专项整治行动。

  许多人曾经酒后开车

  截至昨晚10时,共56名读者接受了本报的问卷调查。有过酒后驾车经历的,28人,恰好占受访者一半。其中有10人说,自己经常在酒后开车,总数已超过10次;酒驾次数在5次到10次之间的,有5人;另外13人则偶尔违规。

  酒后驾车行为的“普及率”由此可见一斑,全国范围专项整治,刻不容缓。近日,成都男子孙伟铭醉酒驾驶,连撞5车后逃逸,造成4死1伤。本月8日,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然而,在面对央视记者采访时,多名受害者家属承认,自己也曾经酒后开车,可能成为潜在的“下一个孙伟铭”。

  酒桌上劝酒的人少了

  酒驾常常有一根导火索——朋友在酒桌上敬酒。

  听到“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五花八门的劝酒词,许多人本不打算喝酒,但盛情难却,于是突然失去了“酒精免疫力”。

  面对“开车赴宴,朋友极力劝酒,怎么办?”的问题,仅25%的受访者立场坚定,能“坚持滴酒不沾”;50%的人选择“少喝点,以保证不超过酒后驾车标准为限”,然而,酒过三巡,还有多少人真能把握好限度?

  专项整治以来,酒桌上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本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8.6%的受访者说,自己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曾经有意识地劝身边开车的朋友别喝酒或少喝酒。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劝喝转变为“喊停”,酒驾必将越来越少。

  78.6%的人“避风头”

  最近,在全国范围内,酒后驾车成了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可躲。还有司机敢“顶风作案”吗?调查结果显示,有,但很少。

  在28名曾酒后开车的受访者中,5人在8月15日专项整治后,仍有过一次酒驾经历;另有一人胆子最大,一个多月以来,酒驾多次。其他大多数人(22人,占总数的78.6%),都明确表示,没有再犯过老毛病。其中的10个人还进一步强调:“谁还敢啊。”足见全国专项整治的威慑力。在许多人心目中,“避风头”成了他们共同而明智的选择。

  旁观者认为变化明显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旁观者眼中,身边开车的朋友又有哪些变化呢?

  56名受访者中,27人选择“如果开车就基本不喝酒”;21人选择“比以前要少喝很多”;仅8人觉得,自己的朋友“还是和整治前一个样”。

  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反差更大。“专项整治以来,周围人有没有提高对酒后驾车危害性的认识,并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只有3个人选择了“一点也没有”,占总人数的5.4%;而回答“很明显”的,多达35人,占62.5%。

  不管是因为害怕违规被罚,还是发自内心意识到酒驾的危害性,至少多数人都认为,专项整治一个多月,确有成效。

  多数人觉得会有反弹

  尽管一个多月以来的专项整治效果比较明显,但背后依然暗藏隐忧。

  本次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开展全国大范围专项整治行动的效果如何?”结果有38人把票投给了“短期内能有一定效果,但整治行动结束后,又会有所反弹”,占总投票数的67.9%;还有11人干脆认为,“只是走走形式,没什么效果”。

  “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计划为期2个月。专项整治结束后,如何建立抵制酒驾的长效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文明、安全意识,让酒后不开车的观念深入人心?一系列问题期待解答。(曹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