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长度达1.86米 邻居叫它“姚明”(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冬瓜”长度达1.86米 邻居叫它“姚明”(图)
2009年09月16日 02:26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老何的院坝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游客”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南岸区广阳镇新六村一家院坝,一个玩意让73岁村民何国荣喜忧参半:一株冬瓜秧结出的“冬瓜”,从上到下裹青皮,始终保持直径约20厘米,模样像棒槌。

  喜的是,“冬瓜”长度已达1.86米,邻居叫它“姚明”,每天三四十人来看稀奇,原本冷清的院坝如今很是热闹。忧的是,“姚明”还在长高,每天约增1厘米,不知何时是尽头。

  “冬瓜”长出一人高

  昨下午4时许,慕名来何家院坝看稀奇的有七八个人,已是昨天的第5批“游客”。每逢别人流露出羡慕和惊奇的目光,老何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主动讲解瓜秧的来历。

  今年3月,老何赶场买回一捧冬瓜秧。瓜秧栽进菜地后,剩下1株没地方种。老何舍不得扔,把它种在院坝前、曾经种葡萄的土堆里。

  当其他瓜秧长藤、开花、结果时,种在葡萄土里的瓜秧却很不一样——瓜秧的藤缠上葡萄架后,藤叶不停疯长,结出的“冬瓜”像棒槌,比其他冬瓜细得多,直径约20厘米,长度与老何的身高差不多,从上到下裹青皮,毫无冬瓜灰。

  “我问过那个卖瓜秧的人,他说,他也栽了没卖完的瓜秧,长出的冬瓜都正常。”老何说,种出来的到底是不是冬瓜,他也不清楚。

  取个外号叫“姚明”

  上周,邻居给老何的“冬瓜”取名“姚明”,乐坏了老何。“有哪个种出恁长的冬瓜?我何国荣做到了,我要鼓励‘姚明’继续长,要长得比真的姚明还高。”

  老何说,种葡萄的土堆曾是老屋基,堆倒土墙后形成的;给“姚明”施肥或浇水的量,只是比其他冬瓜多一些。如今,“姚明”只差十余厘米便触地了。昨天再次测量,“姚明”长1.86米,和4天前比较,平均每天增长约1厘米。

  “过两天我就给土堆挖个坑,再加木棒撑高葡萄架,让‘姚明’有空间继续长。”老何说,冬瓜一般每年11月底便会停止生长,届时若能瓜熟蒂落,他准备把“姚明”带到重庆农博会上露露脸,也希望专家能解谜。

  本版稿件由 首席记者黄艳春 文 记者 史宗伟 摄

  恁长的“冬瓜”到底是啥东西

  专家:揭开真相已错过最佳时机

  老何的“冬瓜”到底是不是冬瓜?专家说,揭开真相已错过最佳时机。在未结蒂成果时,了解花的授粉,就可了解果实成形过程。但一旦授粉结束结蒂成果,授粉中是否有其他瓜果花粉杂交,便不得而知。

  但也有其他办法——当“冬瓜”再次开花,用塑料袋把花罩住,让授粉过程成“纯交”,看结蒂成果后的果实到底是不是冬瓜。

  西南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专家宋明先生说,怪“冬瓜”不排除受过生长素或化学污染,建议不宜食用。

  【成因三大猜想】

  -猜想1·太空育种可能性:★

  市场上有些长得出奇长或大的茄子或丝瓜,声称是太空育种。但遗憾的是,所谓太空育种多是商家叫卖的噱头,即便是冬瓜真有太空育种,老农买回的一捧瓜秧,唯有一株去过太空,这也太离谱了。

  -猜想2·基因变异可能性:★★

  冬瓜都是十分粗壮,如果又细又长也是冬瓜的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植株基因发生遗传变异。发生这种变异的几率虽然很小,但不能排除。

  -猜想3·化学污染可能性:★★★

  农作物受化学污染主要分两类:使用过生长素类的激素;化肥或土壤中藏有有毒成分。研究表明,受化肥或土壤中的有毒成分污染后,农作物会畸形。

  怎样给蔬菜去污

  1、用温水将蔬菜充分浸泡20分钟以上,并彻底冲洗3次。

  2、用淘米水洗菜,能有效减少蔬菜上的农药残留。但淘米水最好用头一两次的,因米的表面含钾,头一两次的淘米水呈弱酸性,之后转为碱性——农药只有在酸性物质中才会失去一定毒性。

  3、像生菜等叶子卷曲的蔬菜,要把叶子充分平整再洗。

  4、能够去皮的蔬菜尽量去皮食用。

  如何识别污染蔬菜

  1、看个体。凡个体大得出奇或畸形的番茄、南瓜、冬瓜等瓜果类蔬菜,可能使用过生长素,最好别买。观察方法是,看市民常说的“肚脐眼”花蒂那端,若特别突出或外翻,极可能是使用了生长激素。

  2、看形状和颜色。如韭菜叶特别宽大肥厚、比一般宽叶韭菜还要宽1倍时,就可能在栽培过程中用过激素。小白菜等叶子菜的叶片颜色异常时,平常的绿色会呈墨绿色;毛豆等豆类,若碧绿异常也可能用过激素。

  3、看季节。八种蔬菜施农药较多,应慎买。5—10月,是蔬菜施农药最多的季节。此时,用农药较多的蔬菜有茄子、豇豆、包菜、花菜、竹叶菜、辣椒、黄瓜、大白菜。5—10月,用农药较少的菜有南瓜、西葫芦、茼蒿、洋葱、大蒜、胡萝卜、芹菜、苦瓜、菠菜。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