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油耗子”现象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油价的攀升不断“发展壮大”。以前,胜利油田附近一个村庄,全村1000多口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干着盗油“生意”,其中的“奥妙”心照不宣。他们说,只要油田在,这就是一种谋生手段,有些神通广大的村民年收入可达百万元。盗油猖獗时,“油耗子”的手甚至伸向了海底,酿成海底原油泄漏的大案。
随着警方打击盗油的力度不断加大,“蚂蚁搬家”的盗油方式渐渐被“一条龙”团伙作案所取代,有些甚至逐渐演变成黑恶势力。油田反盗油也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到胜利油田采访时却听到当地百姓说,“现在很少有人去干盗油的事情了”。这么大的转变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贾锡坤的案头放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成品油提价”的通知,另一份是胜利油田和山东省东营市联合部署的“迎国庆、保稳定”油区治安综合整治行动进度表。这两份看似互不相干的文件,却把贾锡坤的思绪拧结在了一起。
贾锡坤是胜利油田综治办主任。他说:“成品油的每一次提价对于‘油耗子’来讲都像是一支强心针,稍有松懈盗油案就会高发,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打击时机,有效遏制盗油案的发展势头。”
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寄生在胜利油田的“油耗子”虽屡经打击,却一直未能销声匿迹,这场“猫鼠游戏”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黑油暴利之链的形成
伴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油耗子”从一开始的蚂蚁搬家式偷油发展为一条龙团伙作案,甚至逐渐演变成黑恶势力,一度让油田深受其害
“抓获盗油分子13人,查明团伙盗油40余次,盗窃原油500吨,案值100余万元;擒获盗油分子4人,查明团伙盗油30余次,打卡10次,共计盗窃原油200余吨,价值60万余元。”短短一个月内连破两个盗油团伙,滨海公安局局长高桂亭显得有些兴奋。
“‘油耗子’那是无本万利的‘生意’,虽几经打击,却屡打不绝。”高桂亭说,“在过去的近20年中,‘油耗子’现象的产生、发展伴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而逐渐猖狂。”
这里的老百姓告诉记者,在更为久远的年代,人们常常会到油井边将那些洒落的原油收集起来,提回家后当柴烧。偶尔到油井里提点油,也不是为了交易。但随着油价不断攀升,蕴含暴利的原油黑市开始出现,更多人也开始加入到“油耗子”的队伍中来。
记者在油田附近一个村庄采访时了解到,以前,全村1000多口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干过这个“生意”的,其中的“奥妙”心照不宣。他们说,只要油田在,这就是一种谋生手段,有些神通广大的村民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大部分‘油耗子’采用的是蚂蚁搬家式的偷盗方法,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一有机会就弄个几袋,扛着就走,每一袋原油80多斤,可以卖几十元钱。”垦东边防派出所所长庞志浩说,“早些年,我们每个月都能查获几十起这样的盗油案。”
这些“油耗子”被抓后,却很难进行处罚,轻者教育几句就得放人,重者拘留几天也就了事。这些人一离开派出所就又开始重操旧业。“‘油耗子’被抓后,一般都说自己是第一次偷盗,涉案金额又极其有限,根本够不上追究刑责的标准。于是,在不断的抓与被抓的过程中,‘油耗子’越来越狡猾,手段不断翻新,油田盗油成了难以根治的顽疾。”庞志浩说。
“油耗子”偷到的原油最终流向非法收油者的手中,再由这些人将收购的原油送到非法炼油厂,最终流向市场。据知情人透露,通过盗油渠道拿到的原油成本价仅为每吨500至800元,而卖出去却是每吨3000元,中间的暴利可想而知。
“随着警方打击盗油的力度不断加大,‘蚂蚁搬家’的盗油方式渐渐被团伙作案所取代。从盯睄、打孔、放油、搬运、结款,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这种‘一条龙’的作案模式更具隐蔽性,警方很难打击。”滨海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张金村说,“一些盗油团伙还逐渐演变成黑恶势力,一些油田工人在值勤中被他们打伤。同时,他们还不遗余力地侵蚀油田个别干部和职工,与他们里应外合,一起作案。”
这种团伙作案让胜利油田深受其害,大量的原油流向黑油市场,不少油井因此瘫痪。
那么,胜利油田每年到底有多少原油被盗呢?胜利石油管理局原党委书记郭长玉曾对此描述说:“打击一个团伙就相当于打一口生产井,每抓获一个盗油分子就等于上一口措施井。”
2007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关于办理盗窃油气、破坏油气设备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明确,打孔盗油应以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论处。结合刑法对该罪量刑的规定,情节严重者可判处无期徒刑至死刑。
显然,这个司法解释给了油田执法者一条严惩盗油者的法律通道。就是这一司法解释,最终决定了此前发生的一起海底盗油案的两名主犯的命运。
海底盗油大案的警示
猖獗的盗油分子将业务发展到了海上,造成海底原油泄漏污染海域;海上作案隐蔽度高,逃窜容易,油田方面虽然有巡逻艇,但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追击
这起案件是我国首例海底盗油案。盗油团伙打穿胜利油田的海底输油管道,盗走原油10吨,同时引发大面积原油泄漏,造成附近海域严重污染。据统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8.2亿元,至今尚有索赔案在法院审理。
然而,这起特大海底盗油案有关侦破细节一直尘封至今,在这次采访中,滨海公安局的办案人员首次透露了其中的细节。
“这起盗油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只有默默地把压力转化成动力,誓与‘油耗子’决战到底。”滨海公安局政委左明亮说。
时间需要追溯到2005年12月1日。当天,一名养殖户发现海面上有少量泄漏的原油,潜水员下水探摸后发现海底输油管线已被打上了“卡子”,原油就是从这里慢慢漏出来的。
随后,油田方面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了修复和补救措施。但3个月后,更大规模的原油泄漏爆发了。原因是海底另一条管线也被“油耗子”打上了孔,这起海底原油泄漏造成大面积污染,覆盖东营海域、河北沧州海域、渤海湾中部海域及天津海域。
“这起大案惊动了中央。”左明亮说,“为此,省厅、滨海公安局、东营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事件调查组,抽调100余人的精干力量全面开展调查工作。经调查取证,我们认定这是一起从打卡到盗油、运输、销赃的一条龙团伙作案,成员以外省籍人员为主,也有已被油田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及社会人员共同参与作案。”
随后,警方在半个月内分赴天津,河北黄骅、沧州及山东青岛、无棣、沾化、庆云等地对涉案人员进行追捕,这个团伙的17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
2007年7月,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判处两名主犯死刑;另判处一人死刑缓期执行、两人无期徒刑,其他团伙成员分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至十一年不等。一审判决后,几名主犯相继提起上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去年12月,两名主犯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被执行死刑。
“这起案件给我们的警示是,盗油分子越来越猖獗了,已经将盗油业务发展到海上。而这正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贾锡坤说,“海上作案隐蔽度高,逃窜容易,我们虽然有巡逻艇,但很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追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海上巡逻队没有执法权,不能形成有效打击。”
于是,在此案发生之后,一个以建设平安油区为目的,油地警三方联防联治、共建共赢的治安综合治理计划得以顺利推进。
联合战术如何炼成
油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工厂,只有与地方形成协同作战、互惠共赢的整体思路,才能有效打击盗油行为。事实证明,联合整治一举打压了盗油频发态势
早上,东营边防支队船艇大队的战士就把一周的补给物资搬上了巡逻艇,只等大队长的出发指令。
“我们担负着海上油区的日常巡逻,一出去就是一周不能靠岸,战士们几乎常年脚不着地。”大队长袁新华说,“这种24小时不间断巡逻极大地震慑了盗油分子。船艇大队成立近三年来,我们实现了海上油区零发案。”
据悉,海上盗油大案发生后,胜利油田意识到执法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海洋采油厂每年采油量激增,盗油分子已经瞄上了这块“肥肉”;另一方面,担负油田生产设施安全保卫任务的滨海公安局没有海上执法船艇,海洋采油厂虽然雇佣地方船只建立了海巡队,但缺乏“执法权”,发挥作用也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胜利油田与东营边防支队一拍即合,利用边防部队的海上执法权来填补这一执法空白。于是,双方签订了“油军共建框架协议”,形成了边防船艇大队协助巡防海上油区,其他边防派出所协助巡防辖区输油管线的联防联治大格局。
而在垦利县公安局油区治安巡逻大队,大队长古金星正根据指挥中心的治安预警信息,安排巡逻队员一天的巡逻任务。一声令下,这些巡逻队员就出发了。
“在垦利县境内,共有9000多口油井,1000多公里的输油管线,巡逻队员每天都得沿着管线走一遍,以保证不留死角,巡逻任务相当繁重。”垦利县公安局政委王永明说,“这支服务油区的治安巡逻队就是根据油地共治的总体部署专门成立的,与油田警方一起联手打击防控各类犯罪行为。”
其实,不论船艇大队,还是垦利油区治安巡逻大队,都只是胜利油田“油地警”联防联治防控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胜利油田先后与东营、淄博、滨州、济南、济军生产基地、东营边防支队等地市和部门签订了联防联治责任书,共同维护油区治安稳定。“油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工厂,与地方以及驻地部队唇齿相依,只有相互间形成协同作战、互惠共赢的整体思路,才能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油区和地方的长治久安。”胜利油田党委副书记杨昌江认为。
据统计,去年,胜利油田和周边地市公安机关联手破获油区刑事案件1036起,打掉盗油团伙71个,抓获团伙成员270名。另据统计,今年油区盗油刑事发案同比下降22.7%,其中管线打孔盗油同比下降31.9%。
“常年不间断地联合整治和打击一举打压了盗油案的频发态势,有效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构筑了治安防控的长效机制,使打击盗油步入可控状态。”杨昌江说,“不过,对于暴利驱使下的盗油犯罪,这只是治标之策,要想治本,必须让油区老百姓彻底摆脱‘靠油吃油’的惯性思维。”
治本之道剑指何方
地方利益与油田利益日趋一致,油区周边地市开始舍弃短期利益,不遗余力地整治非法小炼油厂及非法废旧物资收购点等伴随着黑油市场发展起来的非法经营者
在垦利县一些农村,记者看到,工艺编织、手工纺织等产业在这里悄然兴起,农民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一些人的家中都建起了崭新的别墅。“盗油的行当,来钱是快,但风险也大,弄不好就要坐牢。现在地方经济好起来了,我们都有自己稳定的收入,生活也就好起来了,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去干盗油的事情了。”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
据悉,近年来东营市专门针对当地工业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的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地方经济整体竞争力。各地市在城市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得到了胜利油田的支持;同时,胜利油田还专门注册成立了37个公司,成功改制71家企业,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地方利益与油田利益日趋一致的情况下,油区周边地市更为积极地为“平安油区”建设出谋划策,在打击盗油犯罪上,更是不惜舍弃短期利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地方不遗余力地整治“三小一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三小一点”指的是非法小炼油厂、小轧钢厂、小化工厂以及非法废旧物资收购点等。这些伴随着黑油市场发展起来的非法经营者,曾经在某个时期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但近年来,各地已经认识到,不取缔“三小一点”,就很难从源头上打击盗油犯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油吃油。这是多年来油区老百姓的惯性思维。就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黑油市场暗流涌动。”东营市市委政法委书记张秀香说,“近些年来,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油地双方建立了高层对话沟通机制,在经济层面双方更是走上了互利双赢、优势互补的路子,使地方利益和油田利益保持一致,平衡发展。我们坚信,通过治标又治本的方法,胜利油田‘油耗子’顽疾将得到有效的根治。”
名词解释
措施井:在我国,由于储层非均质性非常强的特点,油田注水开发到中后期,需要开展调整吸水剖面的工作。在调剖前,需要在众多的注水井中进行优选,即选出调剖后能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注水井。采取了这些增产措施的井被称为“措施井”。(本报记者 余东明 本报实习生 张秀振 本报通讯员 薛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