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灯笼下,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扯着嗓子吆喝,在这里逛的也是老外。昨天,何各庄村“洋跳蚤市场”引来数百京城老外淘货。
300多米的步行街,早8点就热闹起来,摊主支起帐篷,摆出各式小玩意,最多的是饰物、手工艺品、服装。加拿大人劳拉和丈夫、两个女儿从锣鼓巷赶来,他们要卖小杯子、小衣服、手提袋等,劳拉说,这些都是自己做的。
也有少数中国人摆摊,他们多来自当地。商品中,造型别致的杯子10块钱,小饰品和衣服从几块钱到几十块不等。一个上午,劳拉卖出400元的货。
来这里逛的老外都是拖家带口。来自丹麦的一名老外说,买东西是次要的,就是想来逛逛。
虽然以老外为主,但交易都用人民币,至于语言,很多老外跟劳拉一样,都是中国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摊位不远处是传统农家院,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人喜欢上何各庄的中式农家院,与附近的798艺术区遥相呼应,渐渐的,这里形成外国人聚集区。
不少村民对“洋跳蚤市场”颇有兴趣,但他们看的多,买的少。
活动策划人之一是最早在这里开餐厅的老板吴先生。他说,这是何各庄第一次搞这么大规模的集市,让京城老外有聚会的机会,也希望藉此吸引更多老外进驻何各庄村。
老外只要交50元成本费,就可以在这里摆一个摊,吴先生希望跳蚤市场能定期化,一季度或半年一次。
崔各庄乡政府负责人介绍,除了买卖,组委会还将组织中外文化交流,如秧歌、军乐队、露天电影等。同时也向观光者推广中国画等传统作品。
- 背景
“包装”农家院统一出租
2007年,位于798艺术区附近的朝阳区何各庄村村委会按照平均每户30万的标准,出资改建村民房屋,改建后由村委会负责出租,普通农家院,经统一装修变成老北京特色民居。
翻新后的大院有的被改造成特色餐厅。有的成了老外集中的会所。租金也是普通民房的数倍。
按照村委会和村民的合同约定,10年后村委会再将房屋无偿交还给村民。
这种打包出租农民房屋的模式推出后,被人们称为“何各庄模式”。
记者 李立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