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讲述“总部”见闻
为了使欺骗效果逼真,犯罪集团在硬件上也有“不俗”的实力。
今年1月8日,一名“特殊旅客”被警方押回上海。这个刚从东南亚回国就落网的犯罪嫌疑人姓杨,他在徐汇区“12·25”诈骗案中充当的角色,相当于犯罪集团中的总工程师,为诈骗提供网络电话技术支援,让犯罪分子身在境外,就能通过打电话,对国内受害人进行诈骗。
据了解,落网前,杨某在境内外多个地方租用网络电话服务器等电信设备,最多可以让几百条电话线路同时用来实施电话诈骗。落网后,警方在杨某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里,发现了他和国外诈骗分子联络的大量信息。在证据面前,杨某交待了他在东南亚某国的一幢别墅中所看到的电话诈骗“公司总部”。
“一楼有3个女的和2个男的,就是‘电信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专门打电话‘提醒欠费’,最终目的就是让你去他们的‘公安局’报案,而二楼就是‘公安局’。”如果还不能让受害人相信,三楼还有骗子专门假扮的银行或者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这里的人各司其职,按时上下班,简直就是一个专业的诈骗公司。
“总部”里还装有程控电话交换机,可以在不间断通话的情况下将电话直接由一楼转到二楼,实现“电信客服中心”转到“公安机关”再转到“银行”,让效果更加真实。此外,二楼“公安局”还有专门的“对讲机”“警报器”之类的背景声音,起到迷惑效果。
诈骗方式有催眠技巧
在办案过程中,警方还缴获了犯罪集团用来培训电话诈骗分子的“剧本”。所谓的“剧本”其实如同一个详细的对话程序,针对受害人在接到诈骗电话后可能出现的种种反应,要求电话接听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应对,最终目的,就是诱骗受害人一步步进入圈套。
经过警方和媒体的反复宣传,大多数人对电信诈骗的手段已了解,但为何骗子仍旧可以频频得手,其中有何奥秘?专家认为,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研究出一整套格式化剧本,使当事人出现短暂心理“盲点”,如同被催眠一般,很容易落入陷阱。
【关键词】 公安、法院、洗钱
分析:利用中国人盲信权威的心理通病,杜撰“危机”让人反应迟钝
诈骗分子试图制造心理恐慌。他们把事态说得非常严重,如“涉嫌洗钱”等等,目的就是让被害人猝不及防陷入恐慌,建立欺骗成功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 语速
分析:制造判断真空期
犯罪分子在电话里一般语速很快,但尽量吐字清晰,让被害人不会因听不清楚而打断发问,这利用的是成功欺骗后的判断真空期,我们平日里常说的“一下子傻掉了”,就是这种效果。很多人突然忘记了最基本的判断导致“智商低下”,但往往事后马上觉醒,自责“我怎么连这种当都会上”!
【关键词】 多重选项
分析:为了减少被害人的思考,犯罪分子往往会给被害人几种选择,目的是抑制发散性思维,让被害人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候选项上,而不会发散到其他解决办法上去
这就像在商店里,服装推销员拼命向你推销一件衣服,你很可能一口回绝;但若推销员同时向你推销3件衣服,你可能决定购买其中的一件,此时你忽略了一点:在这3件衣服之外,你还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