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天气酷热,为了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不被热浪“击倒”,武汉救助站的14台救助车在武汉三镇巡逻,劝说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纳凉住宿。但记者随同采访时发现,有少数乞讨人员宁愿流浪街头,忍受酷暑,过着“艰辛”的乞讨生活,也不愿接受救助部门的帮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沿街乞讨者中其实存在不少骗人的把戏。
街头乞讨可怜扮相
多为精心设计骗局
武汉救助站流动救助队负责人庄严是资深救助人士,常年在武汉街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在为流浪汉找家的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一桩桩“丐帮”乞讨的丑陋现象,一些乞讨人员为博得路人同情设计的一套套伪装,都曾在救助车上被剥掉。
镜头一:武汉广场前,一名70多岁、衣衫褴褛的老汉佝偻着身体,拄着一根被油污染成黑色的木拐杖,双腿打着绷带,一瘸一拐地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时拦着面前的路人,摇着手中的铁盆,几枚硬币在盆中叮叮作响。可怜的扮相令路人驻足,不时有人往铁盆中投入零钱。一会儿,硬币纸币就盖住了盆底,老人抓一把赶紧塞到贴身的口袋里,然后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骗局解密:这名老人姓徐,河南驻马店人,其实并非残疾,而是职业乞讨者,每次看到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就扔下拐杖飞奔而去。从2003年至今,他已是救助站的常客,但每次送回至原籍后,又出现在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山公园、武汉广场等地。
镜头二:一对青年男女信步走在汉口江滩,突然一个小女孩抱着一捧鲜花拦在他们面前:“姐姐好漂亮啊,哥哥送姐姐一枝花吧,一支玫瑰才四元钱。”男青年不买,小女孩又说:“难道姐姐在你心中还不值四元钱吗?”见男青年仍没有掏钱的意思,她伸出那只黑黑的手去抓女青年雪白的裙子,吓得女青年连连后退。不得已,男青年掏出十元钱,说“只买一枝”,小女孩一把抓住十元钱,抽出一枝花扔下撒腿就跑,边跑边说“没有零钱找”。
骗局解密:这群卖花的女孩均有“花头”管理,多为安徽人,由“花头”在农村花钱“租”一些七八岁的女孩到武汉,规定每天必须要交多少钱给“花头”,完不成任务要挨打。为防止女孩偷懒,“花头”还暗中派人跟踪监视。救助站曾解救了两名女孩,结果回老家后,她们又被“花头”带到武汉卖花。
镜头三:一名身穿运动服的“女学生”背着双肩包跪在武汉某高校门口,低着头,齐肩长发遮住了大部分脸庞,面前摆着一只骨灰盒,还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求助送父亲回家”。围观的路人议论纷纷,不时有人掏出钱放到女子面前,女子不停地磕头表示感谢。人群散去,“女学生”匆匆收起地上的钱,消失在人流中。大约两个小时以后,她又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从书包中掏出骨灰盒,再用绷带缠在头上,同时拿出一张车祸照片和火化证明,随即一脸苦相,迅速进入角色……
骗局解密:武汉救助站曾将这名“女学生”带到救助站,据了解,女青年是贵州人,小学未毕业,根本不是女学生,所带的骨灰盒是空的,所放置的学生证也是花钱伪造的,“无钱上学”、“求助葬父”等说法更是无中生有。
镜头四:在车流如织的汉口建设大道上,位于建设银行大厦的十字路口,等待通行的车辆排成长龙。此时,几名抱着孩子的妇女穿梭在车阵,她们敲一敲车门,弯一弯腰,怀中孩子的脸就贴在了车窗上。偶尔会有车窗摇下来,有人从车内递出几枚硬币或纸币。甚至绿灯亮时,她们仍抓紧时间敲打着缓缓移动的车辆,不由得让人为她们捏一把汗,后面的喇叭早已响成一片,她们才缓缓地移到马路旁,等待着下一个红灯。
骗局解密:这些妇女均为职业乞讨者,来自甘肃一带,有时她们所抱的孩子甚至不是自己亲生的,而是花钱从别人那里“租”来的“道具”。她们冒着被车撞的危险,只为求得司机的同情给予施舍。
镜头五:一辆的士到了傅家坡长途汽车客运站,还未停稳,一个拄着双拐的老人立即凑过来,拉开车门,用脏兮兮的身体拦着要下车的乘客,手伸到乘客面前,直到车内的乘客把司机刚找的零钱放到老人的手中,他才缓缓转身离开。
骗局解密:这名老人是河南人,也是救助站的常客。他并非残疾,经常央求救助人员不要遣送他回原籍。他有一个“绝活”,在脖子上用绳子挂着一块磁铁,除了在乘客手中讨钱外,他还要用磁铁在出租车座位附近“扫荡”下,看是否有遗漏的硬币。
镜头六:“行行好吧,家里遭灾了,孩子实在饿得受不了,给口馍吃吧。”在徐东平价车站前等车的市民,经常看到一个一脸痛苦的母亲,牵着10多岁的女儿,挨个向人央求,有人想帮忙买面包等吃的,但这个母亲坚持只要回家的路费,如果只给几元钱,她还一脸不悦。几天后,这对母女又出现在附近的商场旁。
骗局解密:这对母女曾经在救助站坦白,她们根本不是母女,而是结伴行骗的亲戚;她们也不是需要回家的路费,而是长期在武汉以乞讨为职业。
职业乞讨收入颇丰
如何管理凸显瓶颈
武汉救助站曾进行调查,在武汉展览馆附近,一“残疾”乞讨老汉,从上午9时到11时,就讨得现金80元。有的职业乞丐,在武汉乞讨几年后,回老家还盖了几栋私房。经调查,武汉的“丐帮”均按家乡分布,如在各大商场的门前或坐或半卧着的老人多是河南驻马店的。在2008年的一次冬季救助行动中,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65名乞讨老人。可是,面对救助,很多流浪者在被遣送回家以后,仍然会回来接着乞讨,并且开始躲避救助中心的救助。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徐新德,2003年到武汉以来,就在佳丽广场等繁华路段乞讨,多次被救助中心送回老家以后仍然返回。据记录显示,自2007年4月1日至今年6月1日,老人曾被接回救助站26次。可是面对救助站的救助,老人不仅没有听从安排回老家,而是回来继续乞讨并躲避和放弃救助站的救助,本来并不残疾的他,为了博取同情,总会在腿上或手上绑上厚厚的绷带,在街上“艰难”前行。可是,一旦看到救助中心的车辆,他便健步如飞,快速离去,让救助人员哭笑不得。
据调查显示,装成学生下跪乞讨的,主要是贵州省凯里市凯堂乡的人,数量在80人左右,他们大多是三十岁以下的男女青年。据凯里市救助站的同志介绍,凯堂乡青年男女乞讨成风,从事这种“城里磕头家里盖楼”的营生。他们的生活条件往往是村寨中比较好的,这样无形之中影响了那些勤劳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虽然没有相关法律禁止乞讨,但众多职业乞丐仍然对城市形象有影响,加上不少乞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加强管理迫在眉睫。武汉2005年曾发布公告,要求加强一些重点路段的乞讨管理。目前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街头巡逻,人为干扰假乞丐行骗,不让他们的伎俩得逞。(楚天金报 记者戴辉 实习生余亭 通讯员刘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