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署名“湖北80后民工万小刀”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用激烈的文字炮轰他眼里的城里人,他的几篇博文《坚决不娶城市女》、《做市民不如做农民》、《农村学生千万别读大学》等等,用语极端,观点偏激,引发网络上的热议。
作为始终关注农民工境遇、倾力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工会组织,我们能够从这番“炮轰”中看到什么?做些什么?
首先,它告诉我们,80后的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不仅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了更多的权益诉求,而且掌握了网络技术,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化。无论工会、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都应该看到这一点,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
新一代农民工,许多人就出生在城市,在城市读书、生活、长大,除了户籍和市民待遇,他们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少区别。然而,也正是那缺失的“户籍和市民待遇”,把他们“边缘化”了,使他们与城里人产生了某种隔阂。当他们掌握了文化、掌握了技术、掌握了话语权,他们自然会提出平等的要求。无视甚至压制这种要求,必然产生对抗,加大社会建设成本。想必那是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
其次,它告诉我们,尽管“万小刀”的观点偏激、用语极端,但他提到的许多问题是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观点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我们不能不给予重视,并且应该有所行动,切实解决某些紧迫的问题。
比如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问题、城乡贫富差距与教育公平问题、城市生活压力、物价、污染问题等等,我们都无法否认和回避。从农民工的“仇富”,我们应该反思城里人的“嫌贫”;从农民工的“落后”,我们应该反思城市为他们的进步提供了多少条件;从农民工的“贬低城市”,我们应该反思城市生活环境存在多少问题……如此等等,这些决不是“万小刀”几篇博文引发的,也不是网友“驳斥”就能够解决的。
第三,它告诉我们,工会吸纳农民工加入组织,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是走在前面的,而且效果不错,但与实际需要比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不是工会组织所能承担的,必须依靠政府的作为和全社会的力量。
农民工被人比喻为“城市中的飘萍”,“飘萍”是无根的,也是无助的。工会把他们组织起来,就是帮助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个依靠,找到了“家”的感觉。这对农民工心理上的影响很大,至少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被城市认同。因此,工会功德无量。
但是,“家”并不能为农民工解决所有的问题。城市社会圈与公共保障体系对他们的“不认同”,才是农民工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的深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工会组织力所能及的。从实际出发,就目前讲,尽快让农民工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显得尤其迫切。在这个问题上,工会可以呼吁,可以参与,但决策在政府,在立法。至于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我们希望它越短越好。(张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