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
孩子们都知道“节约用水”
7月7日中午,当记者汗流浃背地来到李家组时,只看到零星的住户,却见不到成规模的房屋群。引路的热心群众刘师傅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共有30多户100多口,分散在三道沟里。记者来到一家窑洞门口,看到两位村妇正在一处石磨旁推磨,石磨上有玉米粒。村妇告诉记者,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石磨,“这里距离外面太远了,没法外出磨玉米和面,只能用石磨自己加工”。
路难走,村民与外界沟通不畅,孩子上学成问题,而困难远不止这些,就连村民的日常用水,都要靠肩挑手提。
7月7日下午6时,太阳已经被山梁渐渐挡住,天稍微凉了下来。李家组正东方向的道路上,突然出现了六七个担着水桶的男女。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山沟里一眼水井处挑水。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岩石裸露,崎岖不平,而这些大多数年龄在50岁左右的村民,却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走,舍不得让桶里的水轻易溅出一滴。“俺们都住在山上,村里就这一眼井,俺们挑一趟水不容易,一家人要用一整天呢。”年已六十、满头白发的村民李绕子说,村里距离水井最近的人家,也得走一里多地,来回三四里,挑趟水不容易。
看到记者采访,一些孩子便好奇地跟在后边,他们打闹嬉戏,非常顽皮,但每当身边有挑水的人经过,他们都会主动让到一边。“俺们打小就告诉他们挑水不容易,他们虽小,但都知道‘节约用水’。”说到这儿,一些村民自嘲地笑了起来。
【哭诉】
10口人中便有一个光棍
7月8日中午,记者在对村民们的家庭情况进行走访时,一个叫王玛瑙的村妇引起记者注意。虽然只有48岁,但王玛瑙已经拄起了拐杖,走路也是一步三晃,让人看着担心不已。
村民们说,王玛瑙的丈夫姓刘,早年在煤矿上干活出了事故去世,她好不容易将儿子刘新响拉扯大,本想着儿子大了娶个媳妇,自己也能享享福,没想到儿子已经26岁了,却一直没能找到媳妇。“她儿子长得很俊,不是找不到媳妇,都带回来好几个闺女了,但人家一看咱这条件,连路都不通,别说其他的了,人来是来了,不过很快都跑了。”村民们说,王玛瑙一方面是为儿子着急,另一方面是当初有了病,村里根本没有医生给治疗,一耽搁便落下半身偏瘫。“你说我连个儿媳都娶不到,活着还有啥意思啊。”正当王玛瑙含混不清地伤心哭诉时,一个20多岁的青年走到她身边,掏出纸来给她擦拭眼泪。
青年叫刘新响,正是王玛瑙的儿子,一米七多的个儿头,正如村民们所说,长相英俊敦实。他告诉记者,他在外面打工时,曾经遇到过好几个看上他的姑娘,可一带回老家,都是两天不到便没了影儿。“你说我总不能骗她们吧,再说总有一天要把她们带回来吧,也没法骗一辈子啊”。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现在李家组的年轻女孩,基本没有和同村男青年结婚的,都去了山外。道路不通、经济贫困等因素下,很多男子到了结婚年龄依然没法结婚。李家组共有110口人,村里年龄最大的光棍已经60多岁,而仅25岁至34岁的大龄男青年便有八九个,其中还不算结婚后被不堪忍受贫穷的妻子抛弃的几名四五十岁的男子。
【心声】
“原始部落”渴望搬迁
“出行完全靠走,生病完全靠挺,吃水完全靠挑,女友一来就走……”新安县政协委员刘水利说,这个顺口溜是李家组村民现状的真实写照。
刘水利的老家就在李家组,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因李家组的地理位置较高,根据规划,不会受到蓄水影响,因此不在移民搬迁之列。但没想到蓄水却阻断了村里的道路。
李家组地处偏远山区,本来就不富裕,道路被阻断后,村民们的生活愈加困难。采访中,记者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实在没法在这地方住了。”
记者随后在新安县有关部门看到了一份多名政协委员联名的提案,反映了新安县北冶乡仓西组村李家组村民“出行道路困难,小学生上学要跑3公里山路,磨面要用老石磨,吃水靠挑,治病要到山外10多公里的北冶乡”的状况,委员们建议当地政府尽快解决李家组村民的实际困难,对李家组进行扶贫搬迁,让村民尽早结束艰难困苦的生活。东方今报 记者 周晓波/文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