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的学名是“Apus”,在希腊语中意为“没有脚的鸟”。
从2006年至2008年,奥运会让北京雨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个当年被媒体反复引用的数据称,虽然贵为奥运吉祥物福娃妮妮的原型之一,但北京雨燕在北京的种群规模仅有不到3000只。“保护雨燕”的口号一时间此起彼伏,人们还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修建了供其栖息的“雨燕塔”。
但是一年之后,还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些“无脚小鸟”的生存境地?
没人知道雨燕塔
关于“雨燕塔”,最近一年媒体少有报道。通过百度检索相关新闻,惟一提及雨燕塔落成后情况的报道,是去年8月23日刊登于《中国投资》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文中写道:“目前雨燕塔已经吸引了很多鸟类栖居,在森林公园里已经随处可见雨燕的身影。”
然而实际情况当真有这么乐观吗?
按照去年6月底相关报道的描述,“公园南区将试验性地建两座高度约10米左右的雨燕塔”;但是现在到公园参观的游客,却根本找寻不到文中提到的雨燕塔。向园区工作人员打听其具体位置,得到最多的答复是“不知道”。
即使是一些长期关注北京雨燕保护问题的鸟类专家和环保组织的专业人士,也不知道雨燕塔修建后的确切情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武说,在对雨燕塔项目进行论证时,他曾参与过一些研讨会,并和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但是我们的建议有没有被采纳?雨燕塔究竟建成什么样了?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雨燕塔确实建起来了,不过不在南区,而是在北区。”直到联系上公园的相关负责人,记者才得知有关雨燕塔的确切消息。当询问雨燕塔上是否已经有雨燕栖息时,这位负责人有些犹豫:“好像还没看到有燕子飞进来。”
五年才能等来雨燕
听说雨燕塔里现在还没有雨燕,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专家赵欣如一点儿也不吃惊。这位多年从事雨燕保护工作的著名学者解释说,北京雨燕又名“楼燕”,多在建筑的洞孔处营巢,以前主要在北京城区范围内生活。
北京雨燕的生活习性,使得其对于栖息地的依赖程度非常高。雨燕的旧巢可以多年反复使用,只有当那里遭到破坏后,雨燕才会不得不在附近寻找新的居所。赵欣如认为,从雨燕的这一特点来看,要想让这一种群逐渐发现这个新的栖息地,并且接受和适应人工巢穴,在短期之内恐怕难以实现。
尽管如此,真正关心雨燕的人们依然认为,修建雨燕塔仍是目前保护雨燕最有效的手段。最初提议在北京修建雨燕塔的市政协委员郭耕,曾推荐了多处雨燕塔修建地点;有报道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已筹划在绿化带和水源地建设5到10座雨燕塔。
按照赵欣如的估计,现有的雨燕塔要想真正等来雨燕,可能要花5年左右的时间。目前,无论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是北京其他地区,都没有再建雨燕塔的消息。
仍然在城市上空寻找家园的雨燕,它们等得及吗?
被迫挤住立交桥
作为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观鸟组组长,李强参与了一项由志愿者发起的鸟类同步调查项目。志愿者们需要在分布于北京的28个数据采集样点,对包括雨燕在内的燕子种群数量进行统计,从而汇总得出其数量和分布状况。
去年,李强在这里发现了50多只雨燕,但他担心今年的数量会有所减少。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雨燕在北京仅存约3000只。而由北京观鸟会志愿者朱雷提供的调查数据是,2007年和2008年,北京城区雨燕数量分别为2275只和2660只。最近一次调查于5月中旬刚刚结束,数量为2331只。
志愿者们在调查时发现,雨燕的栖息地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傍晚到国贸一带的立交桥下就能看到,有雨燕正在那里飞进飞出。”李强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这些立交桥或高架桥的桥墩顶部与桥面的缝隙处,成了雨燕选择集中筑巢的新地点。
然而这样的变化并没让志愿者感到欣喜,他们得出了一个十分审慎的结论:“这说明雨燕正在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朱雷说,这意味着雨燕原有的筑巢地遭到了破坏,它们只得在附近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雨燕迁到立交桥下筑巢,其实是一种被迫行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