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挎着包,拄着拐杖,要么出现在饭店门口,要么在道路的快车道上,向行人低头鞠躬,伸手乞讨。每天都有收获,多则七八十元,少则二三十元,乞讨成为了他们固定的职业。这群人主要来自哪些地方?为何成为职业乞讨者?近几天来,记者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记者调查 职业乞讨者“工作”到很晚
现场一:晚上去乞讨白天做生意
时间:5月13日晚地点:农业路虢国羊肉汤馆
当晚阴天,商丘民权县63岁的张老太按时来到农业路上的虢国羊肉汤馆门口,张罗起来自己的“生意”。
“这些人经常在这里。”该饭店一负责人说,他们的饭店开7年时间了,张老太也在这里“坚守”了7年时间,即使是刮风下雨,也很少见其“歇班”,还经常拿零钱到他们饭店里换整钱。“想让他们走都难得很。”饭店负责人说,有时候,担心影响饭店生意,他们也会劝说这些乞讨人员离开,但怎么劝说都不走。
“行行好,给点钱,买个馍吃吧。”晚上8点半左右,有些吃过饭的客人陆续离开饭店,张老太也不停地跑东跑西,只要见有人从饭店出来,她都会不失时机地跑过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让其如愿,有时,甚至跟着别人跑了老远,还是空手而归。“现在钱不好要了。”张老太说,现在每天晚上能要个10元、20元的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晚上9点半,张老太已经有了更多的收获,脸上也流露出了些许笑容,看看饭店内,一些客人还没有走的意思,张老太也抽空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喝口水。
采访中,张老太说,他们家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娶过媳妇了,连孙子都有了,但一直没有动地,一家人还是靠原来那几亩地生活,咋能会吃饱饭呢,老两口将地分给媳妇后,只能出来要饭吃了,“做生意没本钱,打工,这么大岁数了,谁还要呀”。
晚上11点10分,天上下起了雨,张老太披上塑料布离开了饭店,一直向西走去,随后,绕道政七街转而走向了东韩寨附近住处。
5月15日,记者再次赴东韩寨村采访时,看到在路边的一家DVD出租摊前,张老太正在打点自己的生意,手中的牌子上写着“光碟出租”的字样,脸上再也看不到那天的油污,就连身上的衣服也换成了一件干净的茄克,也许是注意到了记者的身影,张老太始终背对着记者,不愿意转身。
附近一摊贩告诉记者,这位老太太和老伴在这里经营DVD出租生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白天都能在摊上见着她,但一到晚上,就只剩下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她一直在饭店门口乞讨,“她咋还去要钱?不愁吃不愁穿的”。
现场二:金老太不断变换地点“工作”
时间:5月14日晚地点:农业路人行道
晚上8时28分,郑州市农业路上“金岛酒店”旁的人行道上,民权县80岁的金老太开始“上班”了,将白色的搪瓷盆放在面前,双手合十,不停地对来往的路人作揖,嘴里不停地嘀咕着“谢谢”、“保佑”等词,也许是金老太的年龄、相貌、衣着“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先后有13人给了老太太1元、5元等不同面额的钱。
8时53分,金老太从地上站起,收拾好“东西”,沿着农业路向东往经三路北段走去,9时许,经三路与农业路交叉口北侧西半幅人行道上,金老太把白色的搪瓷盆放在身前,继续行乞。虽然人行道上人来人往,但不停作揖的金老太却只接到了1元。
10时10分,天下起了雨,老太太也开始沿着经三路向南走去,雨越下越大,记者决定撑伞护送金老太回住所。
归途中,金老太说,她今年已是80岁了,因为“儿子不当家,媳妇嫌弃老人,在家光受气”,这才跑了出来讨钱。运气好的话每天能讨到30元。
10时53分,在东韩寨村,金老太找到了自己租赁的房子。
现场三:职业乞讨者租房群居
时间:5月14日晚地点:经三路萧记烩面城门前广场
当晚8点,天上飘着零星小雨,经三路萧记烩面城门口广场上停满了就餐客人的车辆,一名中年妇女和两名60多岁的老人也在饭店门前广场徘徊,三人都是一身较破旧的深蓝衣服,都围紫红色头巾,肩挎一个包。
“这几个妇女都是专业向吃饭的客人要钱的,每天都在这儿活动。她们装穷,每人每天至少也能要三四十元。”一名停车场管理员说。
此时,有七八名客人从饭店里走了出来,还没有打开车门,几名乞讨者快速走上去,围住了车门,伸出手中的瓷缸,“一天没有吃饭了,给点钱买个馍吧”。不停地鞠躬向客人们要钱,客人对这种乞讨似乎熟视无睹,只管开车,停车场管理员也大声训斥乞讨者,“你们几个站到马路边去!”对这拨客人,这几个乞讨者没有任何收获,便继续向另一拨吃过饭的客人围堵。半个小时内,至少有30多名男女从饭店走出来,但只有两名女子给三个乞讨者每人一个5角的硬币。
9时30分,雨慢慢大了起来,看“生意”不好,两个老年乞讨者蹲在路边的石礅上休息,不住地唉声叹气,“你要了多少?”“10元多吧。”“今天天气不好,运气也不好,我要的还没有10元。”
中年乞讨者则站在一旁,不停地拍打着肚子,听着两名同伴的对话,竟然低声哭泣起来,“肚子胀得很。我才要了4元。”中年乞讨者边说边用手擦泪。
10时,雨越下越大,三名乞讨者开始“收工”,她们相互搀扶着翻过护栏,走进东韩寨村东头一个院子里。
记者在该院子门口观察了20分钟,看到有8名乞讨者从外面走进院子,邻近的一名商户告诉记者,在该院子里租房居住的有二三十名职业乞讨者,这些人大多来自山东、开封、商丘等地。
制度揭秘 各自有地盘一周一轮换
昨日中午,记者又分别走访了职业乞讨者较为集中的几个饭店门口和一些路段:在郑州市纬五路、政六街、东三街一些生意好的饭店门口,都能看到一些职业乞讨者的身影,而在农业路、花园路、文化路的快车道上,以前经常看到的职业乞讨者不见了踪影,一直到下午5点以后,才陆续见到这些职业乞讨者,了解后得知,天气太热,中午他们有的在租赁的房子里休息,到下午5点以后才“出工”,有的从马路上转移到生意好的饭店门口乞讨,5点后再回到马路的快车道上拦车要钱。
据知情人透露,这些职业乞讨者有各自的地盘。来自山东曹县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经三路与农业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广场、纬五路一家拉面馆门口等地方;来自内蒙古等地抱小孩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北环路与丰庆路交叉口、花园路北段的快车道上,来自兰考、民权等地的乞讨者一般集中在经三路和经七路一些饭店门口。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些乞讨者在某个地方乞讨,一般不超过一周时间,因为时间过长,行人都熟悉了他们的面孔,不会重复给钱,要钱将更加困难,“收入”就会越来越少。
利益诱惑 乞讨者队伍仍在壮大
采访中,郑州市经三路萧记烩面城门前广场一停车场管理员说,虽然每天仍能要到些钱,但是这两年听他们关于“找钱”难的抱怨多了很多,主要原因是经三路沿线饭店多,乞讨者越来越多,竞争较为厉害,部分乞讨者的行乞时间甚至已达七八年之久;一些经常来饭店就餐的市民已经看出这些人是职业乞讨者,越来越理智,不再轻易掏钱施舍给他们;市民对乞讨者态度的改变,是“找钱”越来越难的主要原因。
“现在看到这些职业乞讨者,不再是同情,更多的是反感。”郑州市一吴姓女士告诉记者。采访中得知,如今不少市民都有与吴女士相同的想法。
虽然人们反感这些专业乞讨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不到钱。在郑州市农业路的人行道上,86岁的金老太5月13日晚半个小时内就先后有13人次往她的白色搪瓷盆里投钱,1元,5元,10元面额的都有,部分路人甚至是在已错过的情况下转回来送点钱给她,一名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给完钱后,还蹲下来关切地询问老人的情况。
“如果碰到看着怪可怜的小孩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算知道他们是装的,我一般也会给一点钱。”在给了老人5元钱后,一位妇女说,正是大部分市民的这种心态,让部分上了年纪的乞讨者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乞讨者中的“高收入者”,每月能要到1000元到2000元不等。(大河报 梁振廷 常佰军 刘泽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