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形象研究调查:70%人接受"为老婆洗内裤"(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上海人形象研究调查:70%人接受"为老婆洗内裤"(2)
2009年05月18日 15:58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民图表 制图 贺信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上海人不再自我感觉好

  “上海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把上海以外的人都叫做乡下人”。上海人的优越感几乎成了上海人的标签,但这个标签正在被上海人慢慢撕掉。或者,促使上海人撕掉标签的正是不断涌入上海的外地人和开放进取、蓬勃发展的内地其他城市。

  上海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从2003年的84.3%锐减至2008年的35.4%;外地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也从40.5%降低到25%。

  2003年,被调查的上海人中有64.6%的人认为“上海人是中国内地素质最好的”,2008年,这一比例陡然降至22.1%。外地人对上海人的看法也发生很大变化,2003年有28.5%的外地人认同这一点,到了2008年,这一认同几乎在外地人的印象中消失,降至2.3%。

  上海人越来越像外地人

  研究者从数据中意外发现,上海人和外地人在一些行为方式上越来越像,并因此认为“这种相像代表着价值观的接近,有助于彼此之间的融合。”

  如在“注重外表”方面,2003年,73.6%的上海男人和47.4%的外地男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注意外表的男人。这个数字到了2008年变得比较接近了,分别是63.6%和61.1%。

  在前面提到的“公交车场景”中,到了2008年,无论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都没有选择“把他挤下去”。

  接受调查的上海人和外地人都生活在城市,研究显示,他们对生男生女的态度越来越接近。2003年,50.5%的上海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5年后这个数字基本没有变化;在2003年时,只有30.5%的外地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到了2008年,持这一态度的外地人达到59.1%。

  上海人待朋友仍有距离

  当然,上海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仍然保留明显特征,数据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当有朋自远方来时,只有50%的上海人愿意让朋友住在自己家里,而86.5%的外地人欢迎朋友到家中借宿。

  上海人与外地人的“上海人朋友”数量非常接近,都在10人左右;他们的“外地人朋友”数量相差较远,外地人的外地人朋友数量为12人,上海人的仅有4人。这是由外地人的先天条件决定的,他们结识外地人的机会相对大于上海人。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人结识上海人的机会应该更多,但他们的上海人朋友并不比外地人多。研究者认为,这表明上海人的交友特征,喜欢与人保持距离感,不管对方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

  焦点关注

  上海人到底变了没有?

  上海大学顾骏 上海人没变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上海人没变。他的视角是:上海人既不是一个人口概念,也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外界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恰恰是上海人的根本特征,这些特征是从上海市开埠之后,由各地汇集到上海的精英发展而来的,有它独特的建构过程。上海人因此形成的一些固有的生活规则,不易为外地人所适应和接受。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公交车进站后乘客上下车,车门关了,突然有一个声音喊“等等,我还没下车”——这个声音通常是普通话或外地口音。这时上海人便呈现出“集体排外”特征,两个字“阿乡”脱口而出。顾骏认为,这反映上海人生活中的一个潜规则,即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见,在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影响别人,影响公共秩序。当车子将要进站时,准备下车的乘客就开始往车门处挤了。但外地人可能对上海的道路站点不熟悉,或没有预见性,自然而然地与上海人的生活规则不相吻合。

  复旦大学于海 上海人变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上海人当然变了,变化的轨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

  他认为,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从一个开放的城市走向封闭,上海人只出不进,没有了向内的移民活动,城市随之失去了包容性。这段时间,上海倚仗着过去的经济基础,在很多方面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在产品品质和种类上占有绝对优势,上海货卖到全国各地。在这种“关门”的情况下,上海人形成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感觉比外地人优越,比如特别喜欢几个上海人旁若无人地讲上海话,显示内心的优越感。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再度开放,浦东的开放开发,使上海重新变成一个移民城市,由人才单向流出再度变为双向流动。在IT业,几乎很少有人说上海话,在热门的房产、证券和法律咨询等领域,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这个城市再度打开城门之后,胸襟和眼光与以前大不一样,生活习惯和与外地人打交道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有些上海人还怀念着上海人曾经的地位,但这不能改变上海变化的趋势。上海的改变不是个别人气质的改变,而是城市气质的改变。今天的上海人不再会洋洋自得,而是胸怀“中国的上海”概念。

  上海社科院张结海 上海人形象是软实力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人形象实证研究”的主导者张结海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外界眼中的刻板印象,是一项重要的软实力。改变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对上海确立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在一些调查中,外国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比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印象好得多,不少外国女子有些夸张地说“上海男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他指出,上海本地出产的影视作品中,应正确反映上海人的形象,不要按照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塑造上海人,并可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机,开展旨在专门改善上海人形象的活动。

  记者 姜燕

【编辑:朱鹏英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