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杭州飙车撞人案因何演变成一场公共事件(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解析:杭州飙车撞人案因何演变成一场公共事件(4)
2009年05月15日 03:23 来源:CCTV《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

  但是警方说是援引了当事人、肇事者的说法。

  白岩松:

  但是当警方公布的信息的时候,大家会不管你的来源是什么,会解读成警方认可了这样一个数据,你是对着公众在公布的,所以这个事情一下子反而激化了情绪,70公里?70公里用开三菱跑车?那么70公里?不会吧,你这是在说谎话,各种情绪就被激化出来。所以该慢的时候快了,而该快的又有慢的地方。比如到了11号的时候,这是对的,11号的时候他改口了,我们要综合分析来决定最后车速是多少,被迫要请专家等等,我觉得这是完全被动的一种行为,什么是该快的反而慢了呢?到11号的时候依然说对这个车是否改装过,我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但是应该有外观改装和技术改装,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汽车是否改装了,在出了这么大交通事故之后,7号出完事故之后应该是最快的速度得出结论,这个汽车到底改装了没有,改装了之后又有没有在警方的监控和了解的情况下,所以我觉得错误很多,尤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非常被动,当社会的质疑已经非常非常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到11号的时候,警方还拍胸脯说,我们一定要公正执法等等。任何一个面对公众的情绪,一旦你的速度是慢的话,效果就不一定能起得很好。

  主持人:

  速度是公众质疑的一个焦点,还有一个焦点就是肇事者当天晚上撞死人之后又回家了,很多人就认为这里面是不是警方和当事人的父母之间有什么联系?

  白岩松:

  其实当我们打了几个电话就获取了之所以这样做的法律理由之后,我很惊讶的是,为什么警方面对这样的一种社会公众的质疑,它应该了解到,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解答,让大家的想象力继续在无限的空间里面去伸展,是不是钱的交易,是不是权的交易,其实这样的大事情出来了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今天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向法律专家咨询,那就是交通事故一旦出现之后,查完了之后是可以放,哪怕他是肇事者,哪怕出了人命,也是可以回家的,来决定让他不回家该是司法系统。性质是不同的,所以这个不是问题最糟糕的地方,大家当然可以去质疑说,你的QQ空间还在改等等,那么这样一个法律的程序为什么我们被质疑的一方不尽早向公众说明呢?因为任何处理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是可以在了解相关情绪、备案等等之后是可以让它回家的,但是接下来不让他回家,拘捕等等那是要司法系统的启动,它两者之间是需要衔接的。

  主持人:

  警方没有及时地为自己说明为什么这个人撞死人之后他可以回家,对警方来说,它应该说明,那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媒体没有关注这个事情,因为你我在看这个事情的时候,马上就问,为什么这个人可以回家,媒体为什么不在这个方面进行采访和解读。

  白岩松:

  媒体也在关注这个事情,我注意到最早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开始,当然也包括网友的反向刺激,网友已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缺乏一个清晰的解答,我觉得在这里,媒体也在顾及大家的情绪,比如一开始,媒体用一种很对立的标题,叫“富家子弟撞死平民的学子”。其实大家可能第一时间都以为他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其实他毕业将近三年了,他是2006年工作的,现在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无形中这样一种富家子弟,豪华车、法拉力、抽烟、嬉皮笑脸,等等这样一个,不当事,甚至可以回家了,演化成富家子弟极糟糕的一面,所以我觉得也是在考虑公众的情绪或者说有某种压力等等,或者说是这种质疑声不够大,但是我觉得在网络上去看的话,这种质疑声是很大,甚至我觉得应该有一种主动的行为,我们有关部门面对这种社会的公众情绪,错得太值得批评了,太该批评了,如果你尽早地回应的话,这一个法律方面的解读,是可以很清晰地告诉大家的。

【编辑:魏恒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