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时间,有人问于丹,对什邡发展有什么建议。
于丹说,什邡因地震而被人知道,又是北京对口援建城市,这是个机遇。以前北京没几个人知道什邡,现在没几个人不知道什邡……她讲到这里,下面的干部就开始热烈鼓掌。
于丹又讲,如果什邡的矿泉水能卖到北京,就算北京人手一瓶……干部们又热烈鼓掌。
一名在场的干部说,什邡人现在听到北京就亲切,觉得跟自己密切相关。
4月初,什邡繁华街区,有顾客进了服装店。导购姑娘抬头看一眼,继续低头发信息。
顾客开口,讲普通话。
姑娘立即抬头,脸上绽开了笑:你是北京来援建的吗?
对于被买下的衣服,她熨烫了褶皱、缝了扣子,装好了递到手里,临了还笑着看人出门。
普通话,因为北京对什邡的对口援建,而成为一个符号。
什邡的干部们,现在都会讲两种语言了。有同事也有外省人在的情况下,他们在“四川话”和“普通话”之间,不停“切换”。
方言到普通话之间,有个“翻译”过程,着急了,他们会直接从夹生的普通话,跳回方言去讲。
什邡市委宣传部30多岁的邹艾艾说,地震后这一年,讲的普通话比前30年还多。
有次他给部里同事开会,以方言开的头,讲着讲着成了普通话,一路讲下去。同事们都笑翻了,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卫生局的刘静,普通话讲得已近标准。
她说,地震过后,北京的卫生系统来过几批援建者了。什邡人跟北京人处得好,什邡人对北京人感恩。她会带着北京援建者回自己家,带他们去吃饭,休息时还带他们去玩。
“以前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样跟他们学习”。刘静说,什邡人把北京的专家,当成神一样,恭恭敬敬。每批援建者走,大家都抱头痛哭,难舍难分。
在什邡,“北京”字样随处可见。
北京援建的路,叫北京大道,北京援建的小学,直接就叫北京小学……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从没觉得首都离自己这样近。
他讲个笑话,以前老百姓有不满,对干部们最大的要挟是“我要告到北京去”,现在,干部们直接告诉老百姓,是北京让我们这样干的啊。
□本报记者 宋喜燕 四川什邡报道 专题统筹/李素丽 宋喜燕 闾宏 新京报制图/丁华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