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二日电 题:变味的驻京办应退出历史舞台?
中新社记者 于立霄
驻京办是留还是撤,连日来在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这个被舆论认为是缺乏监督制约、容易滋生腐败的驻京办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对它存在的必要性提出强烈质疑。
先从河南驻京办天价购置假茅台曝光谈起。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许昌市、漯河市驻京联络处处惊不变地购买了七百七十七瓶价值六十六万余元的“贵州茅台酒”,舆论哗然。事后他们又辩称,茅台是为家乡的宾馆代购,并非用于本处的招待消费云云,令人难以置信。
长期以来,驻京办是天高皇帝远,属于“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别人管不着”的三不管地带,只要能把来京的一些地方官员侍候满意,谁还在乎多喝几瓶茅台洋酒,多花几个银两呢?
驻京办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各省与中央各部门保持“上传下达”的纽带,成立初衷的确有其合理性。但后来它的味道变了,一些办事处逐渐沦为各地方“跑部钱进”的阵地。为了弥补经费不足,部分驻京办官员利用亦官亦商的双重身份,打着政府的旗号、拿纳税人的钱财做生意,催生了一批腐败官员,也滋生了一批特权阶层。
事实上,积多年之弊,现在的各地驻京办和驻外办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职责不明,浪费公帑,管理薄弱等,因而滋生腐败、异化“公关、干扰资源分配和行政审批等,负面报道不绝于耳。
不堪压力的山东潍坊市日前决定撤销驻京办等十一家驻外办事处,此事一经公布,舆论一片叫好,有评论给予积极肯定,认为这一举措既节省了政府开支,又有利于反腐倡廉。
其实,潍坊市主动撤销驻京办,与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下放财政权”有着直接关系。今年二月,中央政府决定将多数审批项目权和投资项目权下放到地方省市,各地专员不必再“跑步钱进”了,驻京办失去了其主要职能,也不再是独当一面的联络点了。
应当理性地撤销那些“挂空名”的驻京办,成为舆论一致的心声。事实上,当今通讯、网络发达,上传下达并非难事,何必还设立驻京办呢?
那么,驻京办真的完成了历史使命,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吗?有人认为,驻京办是存是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明晰责权利,减少开支浪费,避免腐化与异化。
更有甚者直言,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增加部委相关项目审批的透明度,那些撤销的“变质驻京办”还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