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陷名存实亡境地 环保"小箱子"命运多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垃圾分类陷名存实亡境地 环保"小箱子"命运多舛
2009年04月16日 11:3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分类垃圾桶。 李江松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众多城市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但目前这些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尽管很多城市有了垃圾分类箱,却也只是方便了街头拣垃圾的,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

  有关专家指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肯定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这也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中的垃圾处理问题需要从政府角度整体加以考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

  一度备受推崇的垃圾分类工作,如今正面临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尴尬。

  4月初,当地媒体从广州市环卫局获悉,鉴于分类垃圾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新的规划方案出台前,比单桶垃圾箱贵50%的分类垃圾箱暂时不再投放。今后几年,垃圾箱将重回无分类的“单桶时代”。

  困惑的不仅是广州,在全国,几乎所有提倡垃圾分类的城市,都正陷入“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的困境之中。

  垃圾分类到底可不可行,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环保的“小箱子”命运如此多舛?

  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垃圾被称为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250亿元左右。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但不幸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一位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学者指出,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倡导到收效甚微,再到个别城市主动放弃,国内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都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今年北京地方两会期间,一份由朝阳区99位北京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议案的核心是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可行性政策,从源头、即居民家庭实行垃圾分类,以减少垃圾混装、混运、混处理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可回收资源浪费。

  实际上,北京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概念的城市之一。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开始垃圾分类。这曾被媒体称为垃圾分类在国内的“破冰”之举,媒体甚至这样形容:作为民间垃圾分类的“小火种”,大乘巷居民的行动燃起了许多公民的环保热情。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垃圾分类处理却令人尴尬地一再成为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热门话题。

  数据显示,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年增速达8%,截至2008年,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年产生活垃圾已达到672万吨。相对应的是,目前北京共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每日总处理能力1万多吨。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处理方式的比例分别为90%、8%、2%。

  “无害化填埋占90%以上,这个比例太高,不仅浪费数百亩宝贵的土地,而且可以利用存在热值的垃圾被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有关专家表示,正是因为缺乏有效分类,大量的垃圾只能以无害化填埋的方式处理,而不是重新回收利用。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