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轨道交通“大体检”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完成。自3月初启动以来,这次上海轨交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体检”就备受关注。上周末,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跟随轨道交通一、二号线的跟车技术人员“环线一周”,并踏访了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总调度所和监护工作部,见证了“各科医生”为轨交做“体检”的始末。
跟车技术人员“随行医生”
为确保高峰期间的列车运营,“大体检”期间,上海轨交安排技术人员给一二号线列车当“随行医生”,在列车出现故障时及时给予驾驶员技术支持,把影响降到最低。
“这个显示车门开关情况……这个显示列车制动的情况……”驾驶室微暗的光线下,二号线随车技术人员陶涛指点着驾驶员身前的图标和屏幕下的按钮,详细解说,如数家珍。
驾驶员面前的显示屏上排列着五行图标,分别显示列车“供电、制动、牵引、舒适设备、停放制动”五大项的情况。列车运行状态不同,图标颜色也不同,黑色为正常,黄色为故障,绿色为停用;相应地,图标上也会出现“正常”“故障”字样。跟车的过程中,图标始终显示“正常”。
一号线的随车情况大体相同。只是列车从人民广场站开出时,屏幕下方跳出“气制动轻级故障”几个字。随车技术员陈逸平说,此类故障不影响正常运行,可到终点站再处理,以免列车延误。
陈、陶两位都表示,轨交较少出现大故障,最常见的是车门关不上、打不开或卡在中间的毛病,在早高峰时尤为严重,拥挤之下,乘客挤压门上胶条、碎物落入门隙都可能导致车门无法正常开关。
跟车员分早晚班,早班从早上6时至上午10时,常日班到下午5时,晚班则是从前一天晚上7时,到第二天上午10时。有的时候,还可能早晚“连轴转”。跟车的陶涛此时就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好在在二号线两个终点站间转了一圈,一路上列车没出任何问题,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总调度所调度员“急诊医生”
偌大的房间里,30多台电脑列成两排。两人高的墙上,镶嵌着一节节细长的灯管,组成一幅完备的运行图——红色的“列车”沿着“轨道”缓缓移动,运行图上方,几十个画面不断地变换各个站台的镜头。四五个穿制服的调度员正在工作,或盯着电脑,或看大屏幕,或在键盘上敲打,或在“对讲机”里发号施令。
这是一个寻常工作日,上海轨交运营中心总调度所控制室的场景。这里,也是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司令部”。
“说是‘司令部’,其实我们都叫‘急诊所’。”总调度所的李颖峰笑呵呵地说。轨交的理想状态是“准点出行、站点无乘客滞留”,但常由于客流变动、突发事件、设备故障等,地铁常常“生病”。这时,总调度所的调度员就出任“急诊医生”,通过统筹处理、加开备车等多种措施,保证乘客出行。
李颖峰透露,这个“急诊医生”并不好当,除了要熟悉“药方”(各种处理预案),还要迅速判断“病因”,对症“下药”。总调度所的调度员12小时换一班,每班四五人在岗。由于当班时精神高度紧张,有时连睡觉脑子里也都是“图”,李颖峰说。
他口中的“图”,就是一号线运行计划图,每天的发车间隔、班次都按这张图操作。考虑到不同时间乘客的变化情况,计划图也各不相同,比如周一到周四是“工作日图”,周五是“周末图”,周六、日是“双休日图”,国庆有“国庆节图”等等。
“这条黑线是计划行车线,红、蓝两色的是实际行车线,分别代表6节编组和8节编组的列车……”李颖峰指着电脑屏幕,一一解说。屏幕上,显示着以时间为横轴、车站距离为纵轴的坐标系,黑、红、蓝三色线条细如发丝,纵横交错,看久了令人眼睛发酸。但据李颖峰说,调度员能从中看出列车2分钟的误差,然后再分析原因,以求改进。
监护部工程师“夜猫子医生”
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靠墙放着一个充气床垫,墙角的柜子上摞着三床被子。办公桌上,饼干、水、牙刷、毛巾等基本生活物品一应俱全,桌子一侧,3张监测图占了半面墙,最大一张的右下角标注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基坑施工对轨道交通8号线影响”。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监护工作部的张少夏说,工作忙的时候,他们3个工程师就轮流日夜“驻扎”在这里。
世博中国馆的建设施工,就在轨道交通8号线的周家渡站附近,施工现场与轨交8号线几乎是“零距离”接触。据悉,轨交隧道两侧50米、轨交车站两侧30米的范围都属于“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建筑施工,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建筑施工,对轨交隧道的影响很大。监护部的工作,就是负责监护,防止施工时隧道出现安全问题。
张少夏等三人,就在此监控8号线隧道。世博馆建设要在8号线的上下行线之间施工,这一段间距不过10米,施工的10天中,他们24小时值班,随时保持警惕以确保隧道安全,用他们的话说,“就像打仗一样”。
同时,在施工期间还要定期对轨交隧道进行检测,这些工作,都只能在每天晚上地铁停运后进行。每晚零时,监护人员整装待发——先确认隧道里的“检修点”,再下基坑检查管片是否渗漏水,其间还要拍照,测量数据。因为施工的扰动,土体几天前后的情况会完全不同,测量的工作丝毫不能马虎。
完成这些工作时,早上头班轨交列车已开始准备出发。监护部的几个人称自己为“地铁里的夜猫子”,作息完全按照“美国时间”。张少夏说,轨交停运后,隧道内的通风都会关闭,光线也昏暗许多,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就像呆在一个封闭的黑匣子里,滋味不好受。即使施工结束,监护工作也无法立即完结,还要再继续监测3个月,防止出现沉降等情况。
焦点链接 上海轨交为何“大体检”?
作为公共交通的生力军,上海轨交从3月起全面启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运营安全大检查,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体检”,不断适应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需要,为广大乘客和世博交通交出满意的答卷。
据悉,此次“体检”是上海轨交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安全大检查。
历时最长 从本月起至5月底,为期3个月,时间跨度长。
规模最大 涉及轨道交通1、2、3、4、5、6、8、9号线8条运营线路、162座车站、8个停车基地,此外还包括在建的7号线、8号线2期、9号线2期等新建线路。
范围最广 涵盖各个专业、岗位,包括轨交车辆、通信信号系统、供电系统、轨道岔区、隧道桥梁、司机驾乘、调度指挥、车站服务等各方面。
这次“体检”不仅涉及各类运营设备的状态与功能,新建线路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整治等“硬件”情况,还对安全规章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司机指导手册等“软件”支持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容易引起列车故障,造成行车晚点的关键设备、部件,均被列在重点检查项目之中。
应急排除故障抢险预案和应急处置办法也将通过此次检查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对乘客影响减少到最小”为原则,要求在第一时间对紧急情况做出判断,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在应急状态下,要求通过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等手段,及时告知相关信息,增强与乘客的沟通,开展有效的客流组织与引导,把对乘客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晏秋秋 解双双 陈文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